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玉清宮之七十二福地



道家七十二福地



  • 地肺山——在江寧府句容縣界,昔陶隱居幽棲之處。
  • 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真人施存治之。
  • 仙磕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張董華治之。
  • 東仙源——在台州黃岩縣,屬地仙劉奉林治之。
  • 西仙源——亦在台州黃岩縣嶠嶺一百二十里,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 南田山——在東海東,舟船往來可到,屬劉真人治之。
  • 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菜島上,多真仙居之,屬地仙許邁治之。
  • 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 郁木洞——在玉筍山南,是蕭子雲侍郎隱處。
  •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經真人得道之處,到今雨夜多聞鐘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
  •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
  • 大若岩——在漫無邊際州永嘉縣東一百二十里,屬地仙李方回治之。
  • 焦源——在建州建陽縣北,是尹真人隱處。
  • 靈墟——在台州唐興縣北,是白雲先生隱處。
  • 沃洲——在越州剡縣南,屬真人方明所治之。
  • 天姥嶺——在剡縣南,屬真人魏顯仁治之。
  • 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南,屬真人山世遠所治之。
  • 金庭山——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屬馬仙人治之。
  • 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屬陰真人治之。
  •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隱處,屬先生治之。
  • 馬嶺山——在柳州郭內水東,蘇耽隱處,屬真人力牧主之。
  • 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婁駕先生隱處。
  • 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西嶽真人韓終所治之處。
  • 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青烏公治之。
  • 光天壇——在衡岳西源頭,鳳真人所治之處。
  • 洞靈源——在南嶽招仙觀西,鄧先生所隱地也。
  • 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里,黃山公主之。
  • 陶山——在溫州安國縣,陶先生曾隱居此處。
  • 皇井(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真人鮑察所治處。
  • 爛柯山——在衛州信安縣,王質先生隱處。
  • 勒溪——在建州建陽縣東,是孔子遺硯之所。
  • 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 靈山——在信州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
  • 泉源——在羅浮山中,仙人華子期治之。
  •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仇季子治之。
  • 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郭真人所治處。
  • 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尹真人所治之地。
  • 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徐真人治之地。
  • 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東,劉仙人所治之地。
  • 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處。
  • 論山——在潤州丹徒縣,是終真人治之。
  • 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屬庄仙人修道之所。
  • 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屬郭真人治之。
  •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屬李仙君所治之處。
  • 平都山——在忠州,是陰真君上升之處。
  • 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接桃源界。
  •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是五柳先生隱處。
  • 彰龍山——在潭州澧陵縣北,屬臧先生治之。
  • 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屬范真人所治處。
  •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屬仙人柏成子治之。
  •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孫真人、安期生治之。
  • 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真人子州所治之處。
  • 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仙人張巨君治之。
  • 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並太上所游處。
  • 藍水——在西都藍田縣,屬地仙張兆其所治之處。
  • 玉峰——在西都京兆縣,屬仙人柏戶治之。
  • 天柱山——在杭州于潛縣,屬地仙王柏元治之。
  • 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隱處。
  • 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真人康桑治之。
  • 司馬梅山(司馬悔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李明仙人所治處。
  • 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毛真人治之。
  • 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趙仙人治處。
  • 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隱居此處。
  • 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瓊華夫人治之。
  • 瀘水——在西梁州,仙人安公治之。
  • 甘山——在黔南,寧真人治處。
  • [王晃]山——在漢州,赤須先生治。
  •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雲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處。
  • 雲山——在邵州武剛縣,屬仙人盧生治之。
  • 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屬魏真人治之。
  • 廬山——在福州連江縣,屬謝真人治之。
  • 東海山——在海州東二十五里,屬王真人治之。

玉清宮之三十六小洞天



道家三十六小洞天,相對於十大洞天而言,其「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具體如下:



  •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 東嶽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 南嶽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 西嶽華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惣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 北嶽恆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惣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 中嶽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雲山治之。
  • 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真人唐覽治之。
  • 廬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 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 會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 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 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人唐公成治之。
  • 小溈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 潛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 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 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 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真人梁伯鸞主之。
  • 華蓋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平公修治之。
  • 蓋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岩縣,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 都嶠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根治之。
  • 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雲和州含山縣,白真人治之。
  • 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屬仙人餞真人治之。
  • 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
  • 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 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屬陳真治之。
  • 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 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屬趙仙伯治之。
  • 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 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屬趙真人治之。
  • 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付真人治之。
  • 鐘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龔真人治之。
  • 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客縣,屬李治之。
  • 紫蓋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 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屬姜真人治之。
  • 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 金華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

玉清宮之十大洞天



十大洞天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據《雲笈七籤》卷廿七所載是: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羅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蒼山洞。


玉清宮之十洲三島



十洲三島中國古代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關的傳說約起源於戰國時代,後來這個說法為道教所沿用。



[編輯] 三島


「三島」,在較早期的文獻中稱作「三神山」,通常指傳說中蓬萊(蓬丘)、方丈和瀛洲三個位處「勃海」(約相當於今天渤海中,神仙居住的島嶼。


根據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的記載,戰國時代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均曾「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相傳島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藥」,同書卷六〈秦始皇本紀〉亦記載方士徐福曾向秦始皇提及「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然而,不同文獻中「三島」的名稱並不一致,其他傳說中位處「勃海」的仙島亦會被合稱為「三島」。在東漢班固在〈西都賦〉中便謂「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以瀛州、方壺、蓬萊並列;又有說法指「三島」為蓬丘、方丈和崑崙。



[編輯] 十洲


關於「十洲」的資料絕大多數源自相傳由西漢東方朔撰寫的《十洲記》。《十洲記》一卷,又名《海內十洲記》、《十洲三島記》,全文以東方朔的口吻,描述「八方巨海之中」的「人跡所稀絶處」,有十個神仙居住、長滿「神芝仙草」等仙藥的島嶼,是渴望成為神仙者夢寐以求的地方。這十個仙島依次為:



  • 祖洲(位於「東海」)
  • 瀛洲(位於「東海」)
  • 玄洲(位於「北海」)
  • 炎洲(位於「南海」)
  • 長洲(位於「南海」)
  • 元洲(位於「北海」)
  • 流洲(位於「西海」)
  • 生洲(位於「東海」)
  • 鳯麟洲(位於「西海」)
  • 聚窟洲(位於「西海」)

《十洲記》接下來又記載了五個仙島,依次為:



  • 滄海(位於「北海」)
  • 方丈(位於「東海」)
  • 扶桑(位於「東海」)
  • 蓬丘,又稱蓬萊山(位於「東海」)
  • 崑崙,又稱崑陵(位於「西海」)

不過,正如四庫館臣在《四庫全書提要》中的考證指出,西漢晚期學者劉向在著錄東方朔的著作時,並未有包括《十洲記》,它最早著錄在唐代修纂的《隋書》〈經籍志〉中,由此證明是部托名由東方朔撰寫的作品。


玉清宮之關聖帝君



關羽(?-220年[1],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東漢末年(有人認為包含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爲特殊之處是其死後受民間推崇,又被歷代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君關帝佛教界一般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俗稱其為關公關老爺關二爺關二哥等等。


生平



[編輯] 追隨劉備


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年),劉備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擔任劉備的貼身衛士。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任關羽、張飛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後劉備領徐州,在建安元年(196年)被袁術呂布夾攻,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198年,劉備與曹操一同在下邳圍攻呂布;據《蜀記》及《華陽國志》記載,下邳城前,關羽曾向曹操求奪秦宜祿之妻杜氏,曹操答應。到城將破時,關羽又數次向曹操索要秦妻,曹操便想看她是否真的十分美麗。到城破後便先去看看她,見她有美色,便自己留下來,關羽心裡不舒服。後來曹操任車冑徐州刺史,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於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冑,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



[編輯] 降曹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進攻劉備,關羽戰敗被生擒,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後袁紹派大將顏良淳于瓊郭圖等攻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並斬其首,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雖然《三國志》對於「斬顏良」的記載只有十九字,卻是正史中極少數載述古代武將「單挑」的文字中最明確的記錄之一。


初時,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后便會離去。」張遼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編輯] 鎮守荊州


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元勳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範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劉備平定蜀地後,授權關羽掌管荊州地區中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州和從東吳借來的荊州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后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曹操進取漢中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方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編輯] 威震華夏


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援救,時大雨令漢水暴漲,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于禁因為窮迫,於是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所獲,因不向關羽投降而被關羽處斬,關羽還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曹操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2]當時曹操治郡下許多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關羽威震華夏。



[編輯] 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欲自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可聯合孫權牽制關羽。孫權果然因為覬覦荊州而襲擊關羽後方。曹操仍不放心,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而孫權也動用員主力部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


張遼等將未至,關羽便被徐晃一戰擊破。及後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家屬多在荊州,得知荊州失陷,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捕,和關平於臨沮被斬。孫權將關羽首級送交曹操,而曹操以諸侯之禮將關羽的屍骸下葬。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編輯] 特徵



19世紀日本畫家歌川國芳依三國演義所繪的關羽刮骨療毒圖

19世紀日本畫家歌川國芳三國演義所繪的關羽刮骨療毒圖

關羽有美鬚髯,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投降曹營時,雖受盡禮遇,但仍心向劉備。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療毒,事緣一次被毒箭射傷左臂,每到陰雨,骨別疼痛,一名醫師說要刮骨去毒才可病癒,關羽即伸臂給醫師,開始刮骨,血流到盤,但關羽卻一面食肉飲酒,神態自若。


他非常驕矜且剛愎自用,當時孫權欲為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關羽不但不贊成,還竟然辱罵孫權的來使。與同僚關係也不太好。如馬超歸附時,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諸葛亮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及黃忠官拜後將軍,他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費詩解說,關羽才接受。而糜芳士仁潘濬都與關羽不和,當關羽出征樊城時,命糜芳士仁準備軍糧,關羽嫌二人準備得不足,說待回軍時便處罰他們,使二人不安而投降東吳。



[編輯] 家庭



[編輯] 子女



  • 關平,關羽之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三國演義》寫作義子。
  • 關興,關羽之子,少已有名聲,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 關氏,關羽之女,名字沒有記載,民間稱為關鳳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
  • 關索,據傳是關羽之子,但是正史並無記載。其佚聞據說出於南中(今雲南)一帶傳說。


[編輯]



  • 關樾關平之子,關羽、關平於麥城兵敗被殺,關平之妻趙氏攜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民家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回復關姓。
  • 關統關興長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 關彝關興次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編輯] 後裔


據裴松之引《蜀記》注《三國志·關羽傳》,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關羽一脈已斷。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有爭議。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為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



[編輯] 評價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並認為如果像他這樣的人能率領其中的一個攻戰,就可定大事。[3]


傅幹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于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姦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




……不僅中華人崇拜關羽,就是在朝鮮半島,也遍地都是關羽廟,受到萬家香火。跨國英雄,關羽先生是第一人。然而拋開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力最大的小說,僅就史書上提供的資料,關羽實在沒有資格在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他雖然英勇,但事實上不過一個莽漢,既缺謀略,又缺修養,而且心胸狹窄,不識大體。……關羽先生從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突然發動滅國性的攻擊,乘人不備,創造了震撼全國的奇蹟,但徐晃先生不過二流角色,都無法抵擋,不得不解除樊城之圍。呂蒙背後還沒有下手,關羽已經在疆場上戰敗。……關羽最大的錯誤是他破壞了諸葛亮先生十二年前的隆中對策,如果像隆中對策設計的,跟孫權保持和睦,漢中方面同時出軍,局勢當可改觀。由於關羽一人的衝動,遂使全盤戰略,成為虛話。





「關羽並非只有一般名將英勇戰鬥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荊州的失守,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是蜀國戰略方針失誤造成的。關羽雖有一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 「關羽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別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將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於此。」




  • 知名史家黃仁宇

    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

    關羽確實有令人崇敬之處,那就是特重情義。……民間崇拜關羽雖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習俗也很奇怪。比方說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就匪夷所思。關羽並沒有當過剃頭匠呀!再說東漢時也不剃頭。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不過關老爺手上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清代有一剃頭舖門前掛一對聯雲:『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關羽的口氣。……還把關羽奉為財神,什麼民營企業啊,個體戶啊,供個關羽當財神,難道他們的錢是靠打架搶來的嗎?你說關羽一個武將封個戰神不就行了嗎?怎麼還當起財神了呢? 依我看啊,關羽,遲早要被民間推崇為愛神。因為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執著的。據《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註引《蜀記》和《華陽國志》,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為妻。這話說多了以後,曹操便『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國色天香,結果『因自留之』,害得關羽很是鬱悶(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屬實,曹操就太不厚道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韻公

    關羽是一個心機較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左右逢源的人,無論在敵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這是他在黑白兩道都吃香的緣故了。……正史中的關羽並非如人們所崇拜的那個關公高大完美。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心理和社會需要不斷改造而成的一個來自於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一個偶像。




  •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幾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復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楚之項王,漢之關羽,宋之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類型。這類人物,也同高人義士一樣,為歷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們成功最快,失敗也最速,只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憑弔而已!




[編輯] 出生爭議


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的墓磚,磚上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還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而寫了《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 [5] 該銘現立於山西省運城市常平村的關帝家廟中。依銘所記,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崇幀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都認為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比較、考證幾種資料,較為可信且成公論是關羽生於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6] 然則關羽將較劉備年長一歲,與民間普遍流傳的排序不乎。


這些資料一直受到爭議,現今仍未有確切可信的資料。《三國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記錄關羽出生,另外如《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經嚴格考究。



[編輯] 民間藝術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關羽像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關羽像


[編輯] 演義以前


關羽於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洪邁的《容齋隨筆》按理是史論,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於萬眾之中」的傳說。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里保皇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故事,都已見於《三國志平話》,且《三國志平話》中的關羽形象較《三國演義》更加完美。元代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有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



[編輯]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關羽的故事,和史書中關羽的事蹟有所出入,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為漢末、魏晉以來的傳說,按史華雄實為孫堅所殺;土山約三事是關羽戰敗被擒而投降;文醜實死於亂軍之中。而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戰黃忠、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赤兔馬、身高樣貌等都為虛構。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自負的性格也加以誇大,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孫同時來侵,關羽回答要分兵拒之,關羽不滿馬超時要入川比武,關羽拒婚時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說的藝術創作。



[編輯] 戲劇


中國傳統戲曲中關羽的角色,以民間傳說、野史、《三國演義》的描寫而創作,其臉譜為揉紅臉,表示忠勇,「紅臉忠勇」之說法即由關羽臉譜而來。勾丹鳳眼,雙眼俊秀。加上關羽有「美髯公」之稱,所以都會加上演關羽時專用的大髯口,稱為「五綹」或「關公髯」。手執青龍偃月刀和紅馬鞭,頭戴專有的綠色盔頭,綴黃絨球配后兜,�

玉清宮之東王木公



東王公,亦作東王父東華帝君東父東君木公扶桑大帝青童君青提帝君等,是中國神話上的仙人,傳統上與西王母相對應:西王母統率天界的眾女仙,而東王公則統率所有男仙。


東王公的來歷有諸多記載,《枕中書》稱他為元始天尊太元聖母所生。《神異經》亦有記載:「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人形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1]


一說東華帝君領導男仙,與領導女仙的西王母並稱。帝君姓,字君明。在天下蒼生為始時,生於碧海之上,創造萬物。在東方主理陰陽之氣。其誕辰日為農曆的二月初六。「東嶽帝君」(東嶽大帝),名金虹氏,為東華帝君弟。


一說東華帝君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一般認為此為東王公、東華帝君之前身。


一說東華帝君名王玄甫,「正陽真人」鍾離權的師傅,相傳是「純陽真人」呂岩(呂洞賓)的前身。該說法多見於明清小說以及降鸞書、勸善文中,如《八仙得道傳》、《東遊記》等。《金蓮正宗記》雲:自太上傳之於金母,金母傳之於白雲,白雲傳之於帝君(王玄甫),號「東華子」,稱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為北五祖之第一祖。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釋曰:「東華者,以帝君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也,分治東極,居東華之上也。紫府者,職居紫府,統三十五四司,遷轉洞虛宮較品真仙也。陽者主東方少陽之氣,生化萬匯也。帝君者,位東方諸天之尊,君牧眾聖,為生物之主。」故《易》曰:「帝出乎震也。」因此有「東華紫府少陽帝君」之稱。


東王公一詞,始見於晉葛洪《枕中書》,書中稱之為扶桑大帝。《仙傳抬遺》說他「冠三維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亦號玉皇君。」《真靈位業圖》將其排在上清左位,號曰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又《真教元符經》雲:「昔二儀未分,溟滓蒙洪如雞子,玄黃之中生自然。有盤古真人移古就今,是曰盤古,乃是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行虛空之中。又有太元聖母化生天脊膂中,經百劫,天王行施,聖母連生天皇,號上皇元年,始世三萬六千歲,受元始上帝符命,為東目大帝扶桑大君東皇公,號曰元陽。」


塵外記》與《列仙傳》稱東王公居方諸山上,其諸司命三十五,帝君為大司命總統之。山上有東華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學道之品者。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日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飛天真人,五曰靈仙,六曰真人,七曰靈人,八曰飛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升仙得道之時,得先拜木公(東王公),后謁金母(西王母),此後才入參三清,拜太上,觀元始


與西王母不同的是:西王母經常都在中國的神話傳說小說裡頻繁登場,但東王公卻少有在這些場合裡出現。此外,東王公原來只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位男神,後經道教增飾,才被奉爲男仙領袖。由於有認為東王公出現的時間比西王母晚了多個世紀,因此,有假設認為東王公是西王母出現之後而憑空搆想的對應人物。


玉清宮之張天師



張陵34年156年),字輔漢,被視為道教的創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


張道陵祖籍江蘇豐縣,相傳為張良後人。東漢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時就精通《道德經》,曾經在太學學習。


漢明帝時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慶)令。後來隱居北邙山,學習長生之道,朝廷征為博士,但是稱病不去。漢和帝時又征為太傅,三詔不就。漢順帝時在鶴鳴山創建五斗米道,自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造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青城山逝世,相傳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


從張道陵這一脈傳承下來的天師道,正是以符籙見長,故世稱符籙派,也叫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極虛道的別稱,同時也含正宗、正統、規整的意思。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其道觀,被稱作「子孫廟」。


另外據傳《老子想爾注》即張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並設立二十四治,為後來五斗米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張道陵臨終,將劍印傳予其子張衡(道教)(稱嗣師),張衡傳子張魯(稱系師),張魯晚年囑其子張盛,後來均由後人或族人世襲張天師位,歷朝帝王追加了歷代張天師不少「封號」與「贈號」。龍虎山也成為正一天師道的祖庭,歷代張天師原居「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至今張天師已傳至第64代,64代張天師現居台灣1949年2月,63代天師張恩溥遷往台灣,1969年12月底病故於台北,由堂侄張源先在台灣繼承64代天師)。


現大陸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住持是張金濤,但他並不是天師之職,金濤是63代天師之外孫,從母姓為張,真正蹢孫是張華山現在天師府內,另有63代天師四弟之孫張貴華也在天師府內,63代天師六弟之孫張繼禹現在北京,任全國道教協會第一副會長之職。


張道陵之孫張魯三國時割據漢中的主要「軍閥」,在漢中地區實施「政教合一」的統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業,後來歸順了曹操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張道陵與葛玄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玉清宮之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1],名,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2],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生平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3],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蒙人。蒙又稱蕭蒙或小蒙,據考證在宋國國都商丘附近,所以莊子是宋國人。對於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為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為漆園是邑名。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4]「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托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官。據《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管理楚國政事。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龜而不為廟堂之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編輯] 思想淵源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于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5]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 《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老子的學說,除了強調自然的一面以外,還有講權術的一面。老子說「柔弱勝剛強」[6],《老子》中也處處強調這一點。所以後來法家的韓非也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再道物關係上,老子和莊子也有不同。《老子·二十五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也認為道生萬物,但莊子強調道在物中,認為道無所不在,甚至「在螻蟻」「在溺」[7]



[編輯] 政治主張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聖人,而莊子說「聖人生而大盜起」[8]。莊子認為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田成子一旦殺其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一守其盜賊之身。」[9]對於聖人,莊子批評「黃帝尚不能全德……不慈,不孝,偏枯,放其主,武王伐紂。」,說孔子是「之巧偽人」[10]。莊子還說「凶德有五,中德為首」[11],所謂「中德」就是有心為德,有心為德就要虛偽,「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12],會導致天下大亂。莊子還對聖人學說的積極性懷疑,認為聖人可以使一人變好,也使三人變壞。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3],莊子認為「道通為一」[14],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對於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仁義治國和法家的以刑罰治國。莊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樂違背人性,會使百姓「失其朴」[15]。對於刑罰治國,「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16]。莊子反對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國。莊子認為知是「爭之器」[17],而且知往往會被大盜所利用,所謂「盜亦有道」便是如此。對於以知治國。莊子說「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18]


所以,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治國,任其自然,認為「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19],君主要「無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氣與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20]。莊子在《莊子》中描寫過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21]



[編輯]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于羿之彀中」[22],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23]。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 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 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24]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佛教相 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 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 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 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5]。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26]。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27]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28]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29],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30],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編輯] 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這種本于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于事于物不著痕跡。


在 莊子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人如果得 「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莊子「道通為一」(《齊物論》)的思想和近代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的哲學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宇宙看成像彈子球撞擊那樣的機械論思想,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了。



[編輯] 文學貢獻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31],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莊子採用的是「巵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32]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後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對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傾向於對藝術及自由的追求。從莊周夢蝶、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事情可見。



[編輯] 對後世的影響


雖然不像儒家一樣被官方奉為經典,但莊子卻對後世的中國有著重大的影響:



  • 「小國寡民」、「逍遙適己」的思想成為大一統帝國狀態下的中國文人保持思想自由和精神獨立的重要支柱及理論基礎。
  • 「莊騷傳統」對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浪漫主義和田園派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盜亦有道」,後世非官方社會的重要行為準則,源出《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 在《莊子》一書中,對儒家如孔子時常嘲諷。孔子時常成了茫然的一位老師。後世,司馬光曾寫過道家的著作,也專門研究過莊子,但他也公開表示,自己並不喜歡道家學說,還是以儒家為主。


[編輯] 道教中的莊子


南華真人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清玄嗣,漆園隱吏
經著南華,行合天心
輔玄讚教,無名無己
混合形神,出入太虛
師長桑真人而南華修道,服食北肓火丹於抱犢飛升
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
與萬物齊同,共鯤鵬遨遊
德潤天下,道濟萬世
逍遙無待,齊同生死
大聖大仁大孝大慈太極闈編郎微妙元通南華真君暢玄濟世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