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玉清宮之西昇經



 


西昇章第一


 


老君西昇。開道竺乾。號古先生。善入無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是以升就道。經歷關。關令尹喜見氣。齋待遇賓。為說道德。列以二篇。告以道要。云道自然。行者能得。聞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聞。是故。談以言相然。不知道者。以言相煩。不聞不言。不知所由然。譬如知音者。識音以絃。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識音聲悲。抑音內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道深章第二


 


老君曰。道深甚奧。虛無之淵。子雖聞道。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書不盡言。著經處文。學以相然。子當寶之。內念思惟。自然之道。不與子期。喜則稽首再拜。敢問學之奈何。


 


善為章第三


 


老君曰。善為書術者。必綏其文。善論達其事者。必通其言。勉而勤之。得道矣。為正無處。正自歸之。不受於邪。邪氣自去。所謂無為。道自然助。不善於祠。鬼自避之。不勞於神。受命無期。無進無退。誰與為謀。為是致是。非自然哉。喜則稽首。今聞命矣。


慎行章第四


老君曰。慎而行之。寶而懷之。吾將遠逝。不期自會。尹喜受言誠深。則於關稱疾棄位。獨處空閑之室。恬淡思道。歸志守一。極虛本無。剖析乙密。覼縷妙言。內意不出。誦文萬過。精誠思徹。行真歸身。能通其玄。論無極之原。故能致神仙。


 


道象章第五


 


老君曰。道象無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種木未生。不見枝葉根。合會地水火風。四時氣往緣。氣為生者地。聚合凝稍堅。味異行不等。甘苦辛鹹酸。氣行有多少。強弱果不均。同出異名色。各自生意因。從是異性行。而有受形身。含養陰陽道。隨所倚為親。生道非一類。一切人非人。本出於虛無。感激生精神。譬如起音者。掇絃手動傳。宮商角徵羽。口氣呼噏元。身口意為本。道出上首元。本淨在虛靜。故曰道自然。五音所動搖。遂與樂色連。散陽以為明。布氣成六根。從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去本而就末。散樸以澆淳。道變示非常。欲使歸其真。


 


生道章第六


 


老君曰。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至於萬物生。情行相結連。如壞復成。如滅復生。以成五行。陰與陽并。輾轉變化。遂為物精。吾思是道。本出窈冥。愚不別知。自謂適生。子無道眼。安知生靈。天地人物。虛無囊盈。一從無生。同出異名。是亦本非。在所用正。所字非字。乃知其誠。當與明議。勿與愚爭。子取正教。勿信邪聽。何以知邪。子為物傾。何以知愚。不察言情。為道問道。為經問經。問不本末。知愚冥冥。但知求福。不知罪嬰。但知養身。不知戮形。嬰兒之姿。貴養厚敦。忽無就形。知非常生。無履大白。可令永存。有何妙意。乃欲相傾。父子恩深。不是相聽。勿復噭嘅。遠近笑人。掩惡揚善。君子所宗。


 


邪正章第七


 


老君曰。邪教正言。悉應自然。故有凶吉。應行種根。如有所受。種核見分。道別於是。言有偽真。偽道養形。真道養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神能飛形。并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為惱本。痛痒寒溫。意為形思。愁讀憂煩。吾拘於身。知為大患。觀古視今。誰存形完。吾尚白首。衰老熟年。吾本棄俗。厭離世間。抱元守一。過度神仙。子未能守。但坐榮官。子能不動。神靈得安。子能捐欲。舉事能全。子能無為。知子志堅。今為子說。露見敷陳。散析剖判。真偽別分。子當諦受。重道因勤。道為明出。經為學先。授與能行。不擇富貧。教化與樂。非有疏親。取與能行。文與其人。學爾教爾。不師道真。


 


天地章第八


 


        老君曰。天地與人物。本皆道之元。俱出於太素。虛炁之始端。髣髴之精光。微妙之上玄。譬如萬里坑。下有淡流泉。視之甚濁微。徹見底沙難。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終逝者。不見其靈魂。淳陰共和合。陽不能顯分。過往與甫來。視譬以見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譬如瘖啞者。不能傳人言。為聾彈宮商。其人豈能聞。才辯有其智。受教如語傳。自謂通其情。情衷不能丹。是故失生本。安能知道元。


 


行道章第九


 


        老君曰。子若行吾道。當知上慧源。智亦不獨生。皆須對因緣。各有行宿本。命祿之所聞。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宿世不問學。今復與失鄰。是以故得失。不樂於道文。貪欲利榮寵。受施念恩勤。更以財相厚。不哀下窶貧。必復多瞋恚。無所處定原。學不得明師。安能解疑難。吾道如毫毛。誰當能明分。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勤。吾學無所學。乃能明自然。華要歸其實。莖葉如本根。為道歸祖首。以知元始端。子當無相啟。勿以有相關。


 


重告章第十


 


        老君曰。吾重告子。子當諦受。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禮以義為謙。施以恩為友。惠以利為先。信以效為首。偽世亦有之。雖有以相誘。是以知世薄。華飾以相拊。言出飛龍前。行在跛鱉後。仁義禮信廢。道德荒亡腐。不以道相稽。反以財相輔。譬如鑑中影。可見不可取。言如響中應。風聲豈可聚。偽世教如此。如是迷來久。天下之人物。誰獨為常主。迷迷以相傳。輾轉相授與。邪偽來入真。虛無象如有。自偽不別真。為貪利往守。非常正復亡。癡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還復自燒腐。


 


聖人之辭章第十一


 


        老君曰。聖人之辭云。道當以法觀。如有所生者。故曰為自然。眼見心為動。口則為心言。鼻為通風氣。鼻口風氣門。喘息為宅命。身壽立息端。譬如穀草木。四時氣往緣。氣別生者死。增減嬴病勤。以是生死有。不如無為安。無為無所行。何緣有咎愆。子不貪身形。不與有為怨。五行不相剋。萬物悉可全。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昭然。


 


觀諸章第十二


   


        老君曰。觀諸次為道。存神於想思。道氣和三光。念身中所治。髣髴象夢寤。神明忽往來。淡泊志無為。念思有想意。自謂定無欲。不知持念異。或氣尚麤盛。自知尚多事。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以名聲稱號。必為是所誘。皆坐於貪欲。貪欲為殃咎。貪者為大病。習貪來已久。合會微漸滋。非鍼艾所愈。還身意所欲。清靜而自守。大聖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無。無常可使有。


 


經誡章第十三


 


        老君曰。經誡所言。法義所推。赫赫興盛。不如微妙。實不如虛。數不如希。邪多卒驗。急不如遲。興者必廢。盛者必衰。聖人絕智。而為無所為。言無所言。行無所施。孰能知此。偶不如奇。多不如寡。孰賢難隨。孰仁難可。其義少依。能知無知。道之樞機。空虛滅無。何用仙飛。大道曠盪。無不制圍。子能明之。所是反非。經言審諦。孰之能追。


 


深妙章第十四


 


        老君曰。道言深妙。經誡乙密。天地物類。生皆從一。子能明之。為知虛實。子若不照。顯之不別。子志於有。無為所疾。為有所嬰。億載無畢。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取於略。戒慎勿失。先捐諸欲。勿令意逸。閑居靜處。精思齋室。丹書萬卷。不如守一。經非不達。中有虛實。言有必無。子未能別。言無必有。子未能決。但當按行。次來次滅。道有真偽。福有凶吉。罪有公私。明有纖密。占往知來。不如樸實。


 


虛無章第十五


 


        老君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萬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氣化。人有長久之寶。不能守也而益欲尊榮者。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恍惚章第十六


   


        老君曰。虛無恍惚道之根。萬物共本道之元。在己不亡我默焉。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生我於虛。置我於無。生我者神。殺我者心。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無心。我何知乎。念我未生時。無有身也。直以積氣聚血。成我身爾。我身乃神之車也。神之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躁動神即去之。是以聖人無常心者。欲歸初始。返未生也。人未生時。豈有身乎。無身當何憂乎。當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與道通也。


  


為道章第十八


 


        老君曰。古之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強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以其有思念。故與道反矣。是以橐籥之器。在其用者。虛實有無。方圓大小。長短廣狹。聽人所為。不與人爭。善人在於天下。譬如橐籥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以其空虛。無欲故也。欲者凶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聖人者。去欲而入無。以輔其身也。


 


色身章第十九


 


        老君曰。人皆以聲色滋味為上樂。不知聲色滋味。禍之太樸。故聖人不欲。以歸無欲也。


 


道虛章第二十



       老君曰。道者虛無之物。若虛而為實。無而為有也。天者。受一氣。蕩蕩而致清。氣下化生於萬物。而形各異焉。是以聖人。知道德混沌。玄同也。亦知天地清靜。皆守一也。故與天地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而後天道盛矣。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遠者出於無極之外不能窮也。近在於己。人不見之。是以君子。終日不視不聽。不言不食。內知而抱玄。夫欲視亦無所見。欲聽亦無所聞。欲言亦無所道。欲食亦無所味。淡泊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復歸於無物。若常能清淨無為。氣自復也。返於未生。而無身也。無為養身。形體全也。天地充實。長保年也。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君曰。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也。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君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愛人。人不愛神。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君曰。聖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蓋天道減盈滿。補虛空。毀強盛。益衰弱。損思慮。歸童蒙。塞邪知。聖人之樸也。是以天下尚孝。可謂養母。尚能愛母。身乃長久。


 


身心章第二十四


 


        老君曰。身之虛也。而萬物至。心之無也。而和氣歸。故善養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藏人於人而不見也。故君子之治。必先死於國。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民不敢散。更復充也。若能知常。施行反也。眾人歡樂。用生生也。動而失之。壽命竭也。夫天下大物哉。甚綿綿也。冥冥混沌。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離之。近之者遠之。是以聖人。非託於天下。亦非託於鬼神。亦非託於萬物。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無思章第二十五


 


        老君曰。智士無思慮之變。常空虛無為。恬靜修其形體而萬物育焉。變者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後兵革四起。禍生於內。國動亂者。而民勞疲也。夫國以民為本。民勞去者。國立廢矣。所謂出其無極之寶。入賊利斧戟也。是以聖人無為無事。欲安其國民也。故曰。子能知一。萬事畢。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非效眾人行善。非行仁義。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愛欲。萬物即利來。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故神人無光。聖人無名。


     


兵者章第二十七


 


        老君曰。兵者。天下之凶事也。非國之寶。寶之者,而不用也。用之者。動有亡國失民之患也。是以聖人懷微妙抱質,樸而不敢為。與天下交爭焉。雖有猛獸。不能據也。雖有蜂蠆蟲蛇。不能螫也。雖有兵刃。弗能害也。以其積德玄通故也。是以天下莫能害焉。


     


柔弱章第二十八


 


        老君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氣。氣莫柔弱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夫柔之生剛。弱之生強。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從生者乎。是故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民之章第二十九


 


        老君曰。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民自令之爾。非天地毀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動故也。是故無有生有。無形生形。何況於成事而敗之乎。人欲長久。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為反歸之。形神合同。固能長久。


     


天下章第三十


 


        老君曰。人雖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雖在國。令意莫在國。人雖在鄉。令意莫在鄉。人雖在家。令意莫在家。神雖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謂道人。


     


意微章第三十一


 


        老君曰。患生不意。禍生絲微。善生於惡。利生於害。大生於小。難生於易。高生於下。遠生於近。外生於內。貴生於賤。動生於安。盛生於衰。陰生於陽。是故有無之相生。虛實之相成。是以有歸有。無歸無也。


     


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君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乾魚終。故聖人自知返歸未生。捐棄驕奢。絕除憂思。是故形隱神留。天下歸焉。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畜常。是謂玄同。


     


有國章第三十三


 


        老君曰。有國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載。萬物畜養。金玉重寶。不積留也。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樂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君曰。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施於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是故聖人藏神於內。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民熾盛。保其國也。玄虛積充。受命長也。人能圖知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君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夫聖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君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夫道非欲為虛。虛自歸之。德非欲於神。神自歸之。天非欲於清。清自歸之。地非欲於濁。濁自歸之。濕非欲於水。水自歸之。燥非欲於火。火自歸之。萬物非欲見其形。形自見之。高山大澤。非欲於飛鳥虎狼。飛鳥虎狼。自來歸之。深淵河海。非欲於魚鱉蛟龍。魚鱉蛟龍自來歸之。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善惡章第三十七


 


老君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是故聖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惡焉。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祐於善人。


 


寂寞第三十八章


 


老君曰。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生生積浸潤。滋汋留滯。玄冒沾洽。元氣包之。其根蓋深。乃四固。中無心。故能致萬物精華。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君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將返神。還乎無名。絕身滅有。綿綿長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忽焉不見。斯須館含光炎。五色玄黃。喜出中庭。叩頭曰。願神人復一見。授以一要。得以守元。即仰覩。懸身坐空中。去地數十丈。其狀金人。存亡恍惚。老少無常。曰。吾重誡爾。爾其守焉。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也。誡竟復隱。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託疾。棄念守一。萬事畢矣。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玉清宮97年中元普渡 (三)


羽林大帝的貢桌及擺設




貢果的擺設(五色豆.為五方之表現)




九玄七祖之三皈九戒文牒




又圓又飽滿之饅頭貢品表現出圓滿之意義




科儀中化甘露.水錢.化食(充份表現人之寬厚包容眾生)




化貢金銀之情形




化金銀施予一切天地靈.寄與來年四季清明.八時無災




祭點結束大家享用平安餐.聊以一天之辛勞




辛苦後心情很好聊一聊,今日為明日的心得




此為本次資助之眾信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完成中元普濟之大公德(還有很多信士不及備載)



 


玉清宮之97年中元普渡(二)


左為宮主中為劉師兄右為張主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照相還是笑好看吧)




祭典中蔡老師帶領師兄姐.做科儀中




普品都就位嘍




科儀進行中.裝嚴中有讓人產生敬畏心.十方的眾生希望都能得到一絲清涼法福音.




蔡老師帶領張主委為信眾祈福.願施予眾生.結善緣




蔡老師正宣讀疏文.




灑淨水.準備普祭十方好兄弟




這是今年的公祭品很豐富耶.(尤其那盒奶油酥餅還是現做好才去拿的內.)




蓮花及酥餅的襯托.別有一些新意.





本桌是沈妙娟師姐.因小中風出院後晚上包到凌晨2 點才完成(真感動有200棵歐)


 


玉清宮之97年中元普渡(一)


早上九點即祭典儀式開始




此為儀式中太上老君之供品





此為主祭者張喜年主任委員




阿姑在做草阿姑.香中帶微鹹,嗯真怕吃不到怎麼辦.真的很好吃.(月桂葉包)




中午席開四桌(葷三.素一)




自己煮好吃又衛生,還有綠豆及筍湯




夏日炎炎.初茶淡飯.心中的高興卻比什麼都好.




好不熱鬧吧





主貢桌初擺設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玉清宮之旅遊_月眉厝榕樹公



 

















位置:草屯鎮
景點名稱:月眉厝榕樹公
景點特色:樹齡達250年以上,樹高約10公尺,是里民心中的「神榕」。
路程導引:開車路線
南下路線:
國道1號(中山高)→中清交流道→中彰快速道路→台14→草屯→月眉厝榕樹公
北上路線:
國道3號→草屯交流道→台14→草屯→月眉厝榕樹公







月眉厝榕樹公1(另開新視窗)
月眉厝榕樹公1
月眉厝榕樹公2(另開新視窗)
月眉厝榕樹公2
月眉厝榕樹公3(另開新視窗)
月眉厝榕樹公3
月眉厝榕樹公4(另開新視窗)
月眉厝榕樹公4

玉清宮旅遊之嘉義縣定古蹟廟宇



 


























縣定古蹟大士爺廟(連結另開新視窗)




縣定古蹟大士爺廟


*
 興建年代:創建年代不詳,重建於大正12年(1923) 
主祀神明:觀音大士(大士爺) 
聯絡電話話:(05)2261464 
 
本 廟建築起源年代無法考證,可能創建乾隆年間。1906年梅山大地震,廟宇全毀,至大正12年(1923),信眾集資復建,並將民雄地區同遭震災的大士爺 廟、慶誠宮(媽祖)、開漳聖王廟(陳元光)、開台聖王廟(鄭成功)四座主神合祀,但受限於日本的殖民宗教政策,只好以「慈濟寺」名義復建。至民國76年 (1987)恢復原來廟名。 
大士爺,也稱為大士爺伯、大士爺公,其起源說法甚多:一 說大士爺是鬼王,後被觀音菩薩收降;或說其實是觀音菩薩化身為鬼王樣貌以降伏眾妖鬼;而縣志記載的是 ...
*
縣定古蹟大興宮(連結另開新視窗)




縣定古蹟大興宮


*
 興建年代:嘉慶9年(1804)創建,明治40年(1907)重建 
主祀神明:保生大帝 
聯絡電話:(05)3744878 
 
大興宮所崇祀神明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本名吳本,是宋代名醫,所以被人們崇拜為職司醫藥的醫神。 
笨港(新港舊名)地區保生大帝信仰的傳入,據傳開始於明代顏思齊來台墾拓時。當時隨他渡海的一位吳姓鄉親,從老家青礁慈濟宮恭請了一尊保生大帝神像,安奉於自宅。後來因神靈顯赫,於是在乾隆32年(1767),由笨港南街的民眾捐資興建宮廟,命名為「笨港慈濟宮」,街民則俗稱「保生大帝廟」或「大道公廟」。 
 
嘉慶4年(1799),洪水沖毀原有市街及廟宇,於是嘉慶9年(1804)民眾在現址 ...
*
縣定古蹟六興宮(連結另開新視窗)




縣定古蹟六興宮


*
 興建年代:道光19年(1839)創立,大正3年(1914)重建 
主祀神明:媽祖(三媽) 
電  話:(05)3741680 
 
六興宮為王得祿將軍所創建,據傳其源起和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有密切關係,皆是繼承笨港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而來。 
 
相傳嘉慶2年(1797)笨港溪(今新港溪)氾濫,沖毀笨港市街和嘉義地區最早的媽祖廟-笨港天后宮。而原本奉祀在廟中的三尊媽祖神像,在嘉慶16年(1811),王得祿將軍倡建的新港「奉天宮」落成之前,只好暫時安奉於土地公廟中。道光6年(1826)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爭相奉祀媽祖神像,經王得祿將軍調解,將大媽奉祀於新港奉天宮,二媽奉祀於北港朝天宮,三媽則 ...
*





縣定古蹟吳鳳廟


*
 興建年代:嘉慶25年 (1820) 
主祀神明:吳鳳 
電  話:(05)2531432 
 
已 知最早的吳鳳廟起源於嘉慶25年(1820),由當時的通事楊秘在通事公廨改建為祠廟,鄉民俗稱為阿里山忠王祠。明治39年(1906)廟宇在大地震中傾 圮。大正2年(1913)本廟在日本政府的資助募捐下重建,並由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擔任落成祭典的主祭。昭和6年(1931)再次修建,且擴充為拜殿、 正殿與兩側廂房之規模,還有廣大的庭園,落成時第十四任總督太田親來祭拜。光復後亦進行多次修建,增加了文物成列室,和碑亭,並在民國74年(1985) 擴建為紀念公園,並增建了後殿及廂房。 
本廟 的入口牌樓造型十 ...
*
縣定古蹟奉天宮(連結另開新視窗)




縣定古蹟奉天宮


*
 興建年代:嘉慶16年(1811) 
主祀神明:正殿:媽祖;後殿:觀音菩薩 
電  話:(05)3742034 (05)3741565 
 
奉天宮的歷史和笨港(現稱新港)地區的地方變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 
 
笨港在乾隆時期之前是台灣的重要港口,媽祖信仰興盛。當地祭祀媽祖最早的廟宇為笨港天后宮(原稱天妃廟),建於康熙39年(1700),傳說其媽祖聖像是由明代船戶劉定國至湄洲天后宮所恭請,奉祀於新船上保佑航運,但航經笨港,神示駐於此地,便由鄰近村寨供奉,後來建廟,故民間稱神像為「船仔媽」,取其來自船上之意。 
 
後來笨港受到港口淤積、洪氾以及移民械鬥等因素影響,舊南港街的居民紛紛移居至麻園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