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地理分佈 |
 |
|
位置: |
信義鄉 |
網址: |
http://www.apc.gov.tw |
特色: |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
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
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
總人口數近四萬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 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
|
特色: |
台灣原住民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 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 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
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
|
布農族主食是米、小米、稗、玉蜀黍、蕃薯、芋頭等。將米及小米煮飯,玉蜀黍則磨成粉使用。副食品有獸肉、魚類、豆類、蔬菜、野菜。鳥獸或魚肉只有在祭典或人有出外打到獵物時才得以享用。布農族多採集野生植物或昆蟲、鳥卵,副食多仰賴此類食物。另外像竹筍、木耳、野菜、山小米、山棗、野橘等也是重要採集物。
衣著男子以鹿皮為衣料,盛裝時另加鹿皮縫成臂套與帽子,主要在祭典時穿著。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另外,皮衣、皮帽也是布農男子主要的服飾。女子的服飾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常衣窄袖常裙,肩袖以刺繡滾邊,下穿圍裙膝褲。布農女裝則是以黑布或紅布纏頭。布農族在衣飾上的織紋、多用黃、紅、黑、紫四色互為配而成條紋,配色非常調和美麗,刺繡技術較複雜而精巧。手環分男用和女用,男用手環是以洋銀或黃銅做成環狀物,女用則採藤或草蔓編成手環飾物。
布農族;生命儀禮與歲時祭儀。前者包括(M)Indohdohan(嬰兒節)或Masuhaulus(戴項鍊祭)、Magalavan(Mangaul)(小孩成長禮)、Mapasila(婚禮)、Mahabean(葬禮)等。歲時祭儀是另一類主要的儀式,包括Mapulaho(小米開墾祭)、Igbinagan(小米播種祭)、Inholawan(除草祭)、Sodaan(收穫祭)、Andagaan(入倉祭)、Malahodaigian(打耳祭)、Lapasipasan(祓禳祭)等。(南投縣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輔導課全課長提供)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