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清黗與送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一般俗稱之(清黗)-清塵.也是送神日,一般家庭在此日全面大掃除.


<送神>意謂將家中所供奉諸神送回天庭述職.中國大陸送神是送灶王爺,但台灣地區的送神儀式則是恭送所有神祇,灶君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傳說灶神是玉帝派至每一個家庭之家神,每年此日灶神牽帶諸神昇天稟報玉帝每一家庭一年來之功過,各家一早供奉牲醴.焚紙馬,以供神明騎用,供品中用甜圓子,拜拜使其口中生甜,會向玉地說好話,此風俗由來已久,至宋而大盛,送神後舉行<清黗>意即大掃除,因諸神神位平日不便輕易移動及清潔,以免觸犯,乃於諸神昇天後因已無禁忌,雇於此時舉行大掃除,掃除一切晦氣.


諸神回天庭述職,故玉帝又於二十五日派天神下降,巡視人間.


取自:節日記實暨歲時節令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禮斗法會文疏功德登記

1.有意參香禮斗者.請先自選燈斗超拔事宜,請駕臨本宮登記辦理.


2.凡求得燈斗之善信大德,敬請自行填寫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時等以便登入疏文.


3.為方便各善信大德可電話預約.有服務人員指示報名及帳號事宜.....陳師弟 0926-890388.


4.尊斗明細如下:


總主首:玉清元始天尊斗 --經商鴻展.日進金財.百世千祥.會中功德.(貳萬元)


副主首:上清靈寶天尊斗 --慧根交徹.延生降福.靈光永扶.百福千福.(壹萬元)


副主首:太清道德天尊斗 --謀事如願.道光慧照.無邪無魔.護覆祖門..(壹萬元)


壇主首:西王金母天尊斗 --事業鴻展.財如夜月家家現.功德光輝永照臨.(壹萬元)


副主首:玉皇大天尊斗     --所祈如願皆如意.財如春草發.喜似月雙輝.(壹萬元)


副主首:地母天尊斗        --解冤釋怨.無魔無邪.所願而應.所祈成真.(壹萬元)


副主首:圓明斗母天尊斗 --謀事如意.一門福來臨如春花處處紅.(壹萬元)


壹         :太極紫微天尊斗 --慧光普照.靈光煥發.智慧常增.慧星常存.(六千元)


貳         :東極青華天尊斗 --解冤釋怨.無魔無考.以願成真.掃開浮蘙.(六千元)


參         :南極長生天尊斗 --賜福增祥.萬里利路亨通.老安少懷.(六千元)


肆         :北極玄天上帝斗 --運氣亨通.四時清吉.八節家門清泰.(六千元)


伍         :三官天官大帝斗  --賜福財壽.同門利享.名利玉簡.(六千元)


陸         :三官地官大帝斗 --赦罪消愆.赦卻既往之愆.能解未來之厄.(六千元)


柒         :三官水官大帝斗 --解厄能除.三災八難九行五苦.能賜福祥.(六千元)


捌         :降魔護道天尊斗 --護門護身.家門清泰.人口平安.人身體健.(六千元)


玖         :自在天尊觀音斗 --慧體交徹.四時來福.香雲四起.聞香司迎.(六千元)


拾         :諸葛武侯孔明斗 --經營順通.謀事如意.吉宿進宮.福向雲生.(六千元)


壹拾壹 :伏魔關聖帝君斗 --護命護身.兇星退位.丹臺賜無彊之福.(六千元)


壹拾貳 :天上聖母元君斗 --延生降福.消無妄災.解不測危.安保平安.(六千元)


壹拾參 :五方東南西北中斗--東方護命.西方護身.南方延壽.北方賜福解危.中央延生降福.(六千元)


壹拾肆 :九天玄母斗          --攝魔驅邪.四時春光.八節朝泰.萬里光輝.(六千元)


壹拾伍 :太子元帥斗          --出行如意.驅邪攝毒.春身健泰.在世千祥.(六千元)


壹拾陸 :玉京天上綜合斗 --庇佑一家平安.出入平安.(適合全家人).(貳千元)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玉京天上玉清宮動土


離宮開基已快十年了.一路上從租屋.921地震.中寮大普渡.霧峰暫住3年及今.終由宮主與張主委及每個師兄師姐的盡心下.短短三年才有現今如此規模.感動的事....大家努力的為家庭事業前題前.每有時間都會聚再一起聊及分享.


經驗及專業的分享能帶給人於日常生活中有正面的助益.大家都談正面的事.如此才能改變週遭人的習性進而改進.


拜拜能增加自己自信心.去完成想做的事.神明當會保佑平安及順利.如自我不能改變.拜拜何意呢.


盡人事.存好心.做善心.平安福.人生所求.不過如此.共勉之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平常的生活就是修身



大里的黃昏市場是我準備晚餐材料必來之地.在這攤販林立.雞鴨魚肉水果熟食應有盡有.停車都不太好停.


大概有十年了吧.當時在從事房地產.有時中餐沒吃哀到下午2-3點會去買50元的烤鴨50元的壽司一起渡過晚餐.總是來來往往的人中.就看到一個佛教師父駐足在固定地點低頭默禱.剛開始會想起報導說一些騙人的方式.一次二次多次後我忍不住的不忍便把我的菜錢或買的東西跟師父分享.


雖然曾看到她開一台破破的車在量販店相遇.及述說由豐原坐車來此及寄居在精舍.但我覺得幫助人還要身家調查ㄇ.


做善就自己的心及物質不要造成負擔.那也是一種生活修行.


持續到今.時間很快.師父持續在市場.倒是我職場換了2個.但不管如何撇開生活壓力.都是一種修.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三官大帝-天官






















文物名稱: 三官大帝--天官
來源: 中國大陸
材質:
尺寸: 34.1 cm x 80.6 cm x 0.05 cm
年代: 清代
說明:
三官大帝為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覲禮》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東漢時,張陵創立天師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南北朝時天地水三官和上中下三元合二為一。唐代轉型後,歷經變遷,人們對三官的來歷逐漸出現許多不同的說法,而民間流傳較廣泛的是《重增搜神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記載的神話故事,說三官是由真仙之骨所化生的陳子檮與龍王三女所生。

據《道藏》收錄之《三官燈儀》所載,可知三官功能:「真都元陽,紫微宮主,自然大聖,賜福天官,統攝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長存。中元赦罪,主帝元君,靈真大聖,社稷之神,滋生萬物,長養下民,袪除妖怪,保安家國,內外安寧。下元解厄,金闕洞陰大帝水君,清冷之神,驅雷逐電,海晏青河。」道教多以「三官」連稱,如「三官鼓筆」、「三官考召」、「三官書過」、「三官不錄」等,職責與功用演變為「考核善惡,司人功過,鼓筆簿錄,列言上天。」另《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三記載以三官為題的儀式:「三官醮」、「三官醮筵」、「三官幕」、「送天官頌,送地官頌、送水官頌」等。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籙、黃籙道場,以祈福消災。




 

◎世界宗教博物館典藏文物



出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四海龍王
















文物名稱: 四海龍王
來源: 中國大陸◎世界宗教博物館典藏文物
材質:
尺寸: 31.3 cm x 69.1 cm x 0.05 cm
年代: 清代
說明: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佛教有諸天龍王之說,道教亦信奉龍王。《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內真經》述其形象:「東海水帝神王,姓王諱度源,頭建太晨寶明之冠,衣青文翠羽飛裙;南海水帝神王,姓開諱納靈,頭建太晨寶明之冠,衣赤錦文裙;西海水帝神王,姓道諱洞清,頭建太晨寶明之冠,衣素錦飛裙;北海水帝神王,姓 諱淵元,頭建太晨寶明之冠,衣玄錦飛裙。」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區分為五十四名龍王名字和六十二名神龍王名字,反映唐代的信仰,如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其後歷代禮祀皆有封賜,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總督以時致祭。

龍王之職即為興雲布雨,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作大神通變現光明,與諸天龍王、仙童、玉女七千二百餘人,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的神誕奉祀,各種記載與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四海龍王」,亦稱「四海水帝神王」,即「東海淵聖廣德王」、「南海洪聖廣利王」、「西海通聖廣潤王」、「北海沖聖廣澤王」。
出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四靈
















文物名稱: 四靈--白虎、玄武
來源: 中國大陸
材質:
尺寸: 31.7 cm x 68.4 cm x 0.05 cm
年代: 清代
說明:
四靈,又稱四象,原指天上二十八宿組成的四方星宿,其組成圖象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對日月運行經過區域的恒星劃分、選定並標誌為二十八個星群座。緯書《尚書考靈曜》稱:「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龍,曰左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其形如鶉鳥,曰前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龜蛇,曰後玄武」。演化為二十八宿星官,各有名姓、服色和職掌。

四靈在道教神系中,作為護衛的神靈。東晉葛洪《抱朴子‧雜應》中,稱太上老君「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北極七元紫庭秘訣》稱道士行法時,「左有青龍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建節持幢,負背鍾鼓,在吾前後左右,周匝萬千重。」四靈在道士存想行法時護衛神靈。其中玄武星神自明代以後,倍受尊崇而另稱玄天上帝或真武大帝。

道教宮觀常在山門靈官殿兩側,奉祀四靈作為道門護衛,四靈全身戎裝,神將裝束,間或搭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靈物形象。道教在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四靈二十八宿的神位,在科儀中經常召請四靈護法的儀式。
(出處行政院建設委員會)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俘佑帝君












北五祖 - 呂祖洞賓



呂 祖 洞 賓 的 生 平:呂 洞 賓 姓 呂 名 巖 , 字 洞 賓 , 號 純 陽 子 , 自 稱 回 道 人 。 唐 河 中 府 永 樂 縣 人 氏 。 幼 年 已 有 仙 道 志 , 慕 清 虛 恬 淡 , 不 好 華 飾 富 榮 。 後 赴 長 安 應 舉 , 於 一 酒 肆 中 遇 鍾 離 祖 師 , 被 以 黃 粱 一 夢 感 化 , 遂 歸 道 門 , 賜 號 純 陽 子 。 乃 潛 心 修 道 , 弘 揚 道 法 。 後 於 鄂 州 黃 鶴 樓 白 日 飛 升 。 全 真 道 尊 為 五 祖 之 一 。 亦 為 傳 說 的 八 仙 之 一 。


思 想 :

1 . 呂 洞 賓 繼 承 鍾 離 祖 師 的 金 液 還 丹 法 , 改 丹 道 黃 白 為 內 丹 修 煉 。


2 . 在 呂 洞 賓 內 丹 學 思 想 中 , 「 道 佛 雙 融 」 是 其 顯 著 特 徵 。


3 . 主 張 性 命 雙 修 。


4 . 改 劍 術 為 三 斷 : 一 斷 貪 嗔 , 二 斷 愛 欲 , 三 斷 煩 惱 。


傳 承 : 呂 洞 賓 師 事 鍾 離 權 , 得 金 液 大 丹 之 功 , 龍 虎 金 丹 秘 文 。 又 得 大 道 天 遁 劍 法 。 其 門 人 劉 海 蟾 、 王 重 陽 分 別 開 道 教 南 北 兩 宗 。


傳 奇 : 呂 祖 執 劍 斬 妖 除 魔 , 事 畢 擲 劍 於 空 中 , 化 為 青 龍 , 乘 之 而 去 , 是 為 天 遁 神 劍 。


生 辰 : 生 於 唐 德 宗 貞 元 十 四 年 ( 7 9 8 年 ) , 農 曆 四 月 十 四 日 己 時 , 五 月 二 十 日 上 升 。


著 作 : 《 指 玄 篇 》 、 《 肘 後 三 成 篇 》 、 《 直 指 太 丹 歌 》 、 《 敲 爻 歌 》 、 《 靈 寶 篇 》 、 《 百 問 篇 》 、 《 谷 神 歌 》 , 《 太 乙 金 華 宗 旨 》 。


封 號 : 宋 徽 宗 封 為 「 妙 通 真 人 」 , 元 世 祖 封 為 「   純 陽 演 正 警 化 真 君 」 ” , 元 武 宗 加 封 為 「 純 陽 演 化 孚 佑 帝 君 」 。


參考文獻:


《敲爻歌》、
《太乙金華宗旨》、
《金蓮正宗記》、
《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
《中國道教史》、
《金蓮正宗仙源像》。


執筆人:姜生



 












呂 祖 的 事 跡 : 呂 祖 即 呂 巖 , 亦 作 呂 喦 , 字 洞 賓 , 號 純 陽 子 。 由 於 道 教 全 真 道 派 奉 呂 巖 為 純 陽 祖 師 , 故 世 稱 呂 祖 。 據 《 歷 世 真 仙 體 道 通 鑒 》 , 呂 祖 生 於 唐 貞 觀 十 二 年 ( 6 3 8 年 ) 四 月 十 四 日 , 河 中 府 永 樂 縣 人 。 其 父 呂 讓 , 初 為 太 子 右 庶 子 , 遷 海 州 刺 史 。 呂 巖 生 於 林 檎 樹 下 , 出 生 時 異 香 滿 徑 。 幼 時 極 其 聰 明 , 日 誦 萬 言 。 及 長 , 身 高 八 尺 二 寸 , 面 淡 黃 , 笑 臉 , 微 麻 , 三 茈 鬚 。 一 說 武 后 時 三 舉 進 士 而 不 第 。 唐 文 宗 開 成 二 年 ( 8 3 7 年 ) 舉 進 士 , 後 遊 廬 山 , 遇 異 人 受 長 生 訣 而 得 道 。 另 一 說 , 呂 巖 兩 舉 進 士 不 第 , 後 在 赴 長 安 道 中 , 遇 鍾 離 祖 師 , 授 枕 作 黃 粱 夢 。 夢 中 舉 進 士 , 登 科 第 , 歷 任 顯 官 , 入 臺 閣 , 擢 侍 從 , 居 朝 三 十 一 年 。 偶 上 殿 應 對 差 誤 , 被 罪 謫 官 , 南 遷 江 表 , 路 值 風 雪 , 僕 馬 俱 瘁 , 一 身 無 聊 , 方 自 嘆 息 。 忽 然 夢 覺 , 入 睡 前 所 煮 黃 粱 米 飯 尚 未 炊 熟 , 世 稱 「 黃 粱 一 夢 」 。 醒 則 悟 , 遂 棄 家 , 隨 鍾 離 祖 師 赴 終 南 山 鶴 嶺 修 道 。 據 傳 , 唐 僖 宗 廣 明 元 年 ( 8 8 0 年 ) , 呂 祖 遇 到 崔 公 , 崔 公 授 《 入 藥 鏡 》 , 呂 祖 即 知 修 行 性 命 , 不 差 毫 髮 。 後 在 湘 潭 、 岳 陽 、 湖 北 一 帶 游 歷 度 人 。 又 據 《 呂 祖 本 傳 》 , 呂 祖 得 鍾 離 之 道 以 後 , 又 得 火 龍 真 人 天 遁 劍 法 , 一 斷 煩 惱 , 二 斷 色 欲 , 三 斷 貪 嗔 。 初 遊 江 淮 , 即 以 靈 劍 除 長 蛟 之 害 。 後 奉 天 帝 之 命 , 居 荊 山 洞 府 。 年 六 十 四 上 朝 元 始 天 尊 、 玉 皇 大 帝 。 自 是 隱 顯 變 化 不 一 , 惟 其 誓 願 宏 大 , 是 以 浮 塵 濁 世 , 行 化 度 人 , 傳 說 眾 多 。 元 代 道 士 苗 善 時 曾 編 有 《 純 陽 帝 君 神 化 妙 通 紀 》 七 卷 , 匯 集 呂 祖 一 百 零 八 化 的 故 事 , 無 不 以 勸 人 盡 忠 行 孝 、 積 善 除 邪 為 本 。


敕 封 和 奉 祀 : 對 呂 祖 的 信 仰 和 崇 拜 , 大 約 自 北 宋 末 年 起 開 始 興 盛 。 宋 徽 宗 宣 和 元 年 ( 1 1 1 9 年 ) 封 呂 祖 為 妙 通 真 人 。 南 宋 時 已 有 專 門 奉 祀 呂 祖 的 寺 廟 , 並 有 塑 像 供 奉 。 元 世 祖 至 元 六 年 ( 1 2 6 9 年 ) 褒 贈 純 陽 演 正 警 化 真 君 。 元 武 宗 至 大 三 年 ( 1 3 1 0 年 ) 又 加 封 為 純 陽 演 正 警 化 孚 佑 帝 君 。 呂 祖 神 誕 之 日 為 四 月 十 四 日 , 道 教 信 徒 多 於 神 誕 日 赴 道 觀 中 呂 祖 殿 燒 香 奉 祀 , 或 還 願 , 或 祈 願 。 華 南 地 區 和 南 洋 華 人 盛 傳 呂 祖 籤 文 , 遇 有 急 難 , 常 於 呂 祖 殿 神 像 前 求 籤 問 卜 , 祈 求 神 示 。


參 考 文 獻:


《 歷 世 真 仙 體 道 通 鑒 》 ,
《 純 陽 帝 君 神 化 妙 通 紀 》 ,
《 甘 水 仙 源 錄 》


圖片來源:


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寺觀壁畫(一一O), 文物出版社 及 北京銀冠電子科技公司 聯合製作出版


執 筆 人 : 陳 耀 庭













 





純陽殿壁畫"純陽帝君神遊顯化"系列圖之一:
神仙賜雍賓棗




四川鶴鳴山呂祖像



孚佑帝君自號純陽子,傳為三清虛仙鶴真仙轉世



山西永樂宮純陽殿內,佈滿呂祖神化故事的壁畫



永樂宮內呂祖墓遺跡



呂仙祖受鍾離祖師點化而黃粱夢醒



 





 












 





呂祖洞賓之陶塑


 



呂洞賓祖師以天遁神劍,降魔伏妖。


 



純陽呂祖


 



呂祖洞賓


 



呂洞賓遊寒山寺


圖片來源:

中國美術全集繪
畫編.寺觀壁畫(一
O九), 文物出版社 及
北京銀冠電子科技
公司 聯合製作出版


 



 





先天尊神太乙救苦天尊



 


先天尊神 - 太乙救苦天尊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的 由 來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 又 稱 太 一 救 苦 天 尊 , 尋 聲 救苦 天 尊 或 十 方 救 苦 天 尊 等 。 據 《 太 一 救 苦 護 身 經 》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就 是 天 庭 中 東 方 長 樂 世 界的 大 慈 仁 者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或 在 天 宮 , 或 降 人 間 , 或 居 於 地 獄 , 或 威 攝 群 邪 , 無 處 不 在 。 太乙 救 苦 天 尊 能 隨 物 應 化 , 變 化 成 仙 童 玉 女 、 帝 君 聖 人 、 天 尊 真 人 、 金 剛 神 王 、 魔 王 力 士 、 天師 道 士 、 皇 人 老 君 、 天 醫 功 曹 、 男 人 女 子 、 文 武 官 宰 、 都 大 元 帥 、 教 師 禪 師 、 風 師 雨 師 等 等, 神 通 廣 大 , 無 所 不 能 。 「 此 聖 在 天 呼 太 一 福 神 , 在 世 呼 為 大 慈 仁 者 , 在 地 獄 呼 為 日 耀 帝 君, 在 外 道 攝 邪 呼 為 獅 子 明 王 , 在 水 府 呼 為 洞 淵 帝 君 」 。


職 能 和 奉 祀 : 《 太 上 三 洞 表 文 》 中 稱 天 尊 有 九 , 即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十 方 救 苦 天 尊 、 九 幽 拔 罪 天 尊 、 朱 陵 度 命 天 尊 、 火 煉 丹 界 天 尊 、 法 橋 大 度 天 尊 、 金 闕 化 身天 尊 、 逍 遙 快 樂 天 尊 、 寶 華 圓 滿 天 尊 等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居 九 天 尊 之 首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之 職 就是 「 至 聖 至 仁 , 極 慈 極 愛 , 乘 九 師 之 仙 馭 , 散 百 寶 之 祥 光 , 接 引 浮 生 」 。 傳 稱 , 人 如 遇 到 苦難 , 只 要 念 誦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名 號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就 會 隨 聲 應 化 , 幫 助 人 解 憂 排 難 , 化 凶 為 吉。 對 於 積 功 行 善 、 功 行 圓 滿 之 人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會 「 乘 九 師 之 仙 馭 , 散 百 寶 之 祥 光 」 , 接 引昇 仙 。 道 教 的 主 要 宮 觀 一 般 都 有 太 乙 殿 , 供 奉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之 神 像 或 神 位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之神 像 常 作 天 尊 騎 獅 子 狀 。 道 教 徒 通 常 只 是 在 上 中 下 三 元 之 日 或 為 亡 魂 舉 行 黃 籙 超 度 道 場 時 ,才 奉 祀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 宋 元 以 來 , 道 教 科 儀 中 以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為 主 神 的 , 名 目 繁 多 。 例 如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說 拔 度 血 湖 寶 懺 》 、 《 靈 寶 煉 度 》 、 《 九 幽 燈 儀 》 等 等 。 在 此 類 科 儀 中 , 太乙 救 苦 天 尊 除 了 接 引 浮 生 以 外 , 還 主 持 以 水 火 交 煉 亡 魂 、 主 持 清 蕩 血 湖 地 獄 , 破 獄 拔 度 罪 魂等 等 。


參 考 文 獻:


《 太 上 三 洞 表 文 》 、
《 太 一 救 苦 護 身 經 》 、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說 拔 度 血 湖 寶 懺 》


 


先天尊神道德天尊



 


先天尊神 - 道德天尊



道 德 天 尊 的 由 來 : 道 德 天 尊 是 道 教 最 高 神明 「 三 清 」 尊 神 之 一 , 即 老 子 。 約 自 北 魏 起 , 又 稱 太 上 老 君 。 東 晉 葛 洪 的 《 神 仙 傳 》 匯 集 群書 所 見 之 老 子 傳 記 , 或 稱 老 子 先 天 地 生 , 或 稱 其 母 懷 孕 七 十 二 年 生 , 生 而 白 髮 , 故 稱 老 子 。亦 有 稱 其 母 於 李 樹 下 生 , 生 而 能 言 , 指 樹 而 姓 「 李 」 。 據 東 漢 延 熹 八 年 陳 相 邊 韶 的 《 老 子 銘》 , 老 子 「 離 合 於 混 沌 之 氣 , 與 三 光 為 終 始 」 , 「 道 成 化 身 , 蟬 蛻 度 世 」 。 齊 梁 高 道 陶 弘 景《 真 靈 位 業 圖 》 定 太 清 太 上 老 君 為 第 四 中 位 , 居 太 清 境 太 極 宮 , 即 三 十 六 天 中 之 第 三 十 四 天, 在 三 十 三 天 之 上 。 《 魏 書 》 的 《 釋 老 志 》 稱 太 上 老 君 「 上 處 玉 京 , 為 神 王 之 宗 ; 下 在 紫 微, 為 飛 仙 之 主 」 。 唐 代 皇 室 , 以 老 子 李 耳 為 同 姓 , 崇 奉 太 上 老 君 , 累 加 尊 號 。 唐 高 宗 尊 太 上老 君 為 「 太 上 玄 元 皇 帝 」 , 唐 玄 宗 三 上 尊 號 , 稱 「 大 聖 祖 高 上 大 道 金 闕 玄 元 天 皇 大 帝 。 」


道 之 化 身 : 《 雲 笈 七 籤 》 云 , 「 老 子 者 , 老 君 也 , 此 即 道 之 身 也 。元 氣 之 祖 宗 , 天 地 之 根 本 也 。 夫 大 道 元 妙 出 於 自 然 , 生 於 無 生 , 先 於 無 先 , 挺 於 空 洞 , 陶 育乾 坤 。 號 曰 無 上 正 真 之 道 , 神 奇 微 遠 不 可 得 名 。 故 曰 : 吾 生 於 無 形 之 先 , 起 乎 太 初 之 前 , 長乎 太 始 之 端 , 行 乎 太 素 之 元 。 浮 游 出 虛 , 出 入 杳 冥 。 觀 混 沌 之 未 判 , 視 清 濁 之 未 分 , 步 宇 宙之 曠 野 , 歷 品 物 之 族 群 。 夫 老 君 者 , 乃 元 氣 道 真 , 造 化 自 然 者 也 」 。


為 聖 作 師 : 太 上 老 君 自 伏 犧 氏 合 神 農 氏 以 後 , 累 世 化 身 人 間 , 上 三皇 時 為 玄 中 法 師 ; 下 三 皇 時 為 金 闕 帝 君 ; 伏 犧 氏 時 為 郁 華 子 ; 神 農 時 為 九 靈 老 子 ; 祝 融 時 為廣 壽 子 ; 黃 帝 時 為 廣 成 子 , 顓 頊 時 為 赤 精 子 , 帝 嚳 時 為 祿 圖 子 , 堯 時 為 務 成 子 , 舜 時 為 尹 壽子 , 夏 禹 時 為 真 行 子 , 殷 湯 時 為 錫 則 子 , 文 王 時 為 文 邑 先 生 等 等 。 世 代 作 聖 者 之 師 。


奉 祀 : 道 教 宮 觀 中 的 三 清 殿 , 都 有 太 上 老 君 之 神 像 或 神 位 。 其 神 像常 作 一 白 鬚 白 髮 老 翁 , 手 執 羽 扇 , 居 元 始 天 尊 之 右 側 位 。 在 道 教 大 型 齋 醮 禮 儀 中 , 也 均 設 有太 上 老 君 的 神 位 , 亦 居 元 始 天 尊 之 右 側 位 。 太 上 老 君 , 即 道 德 天 尊 之 神 誕 日 為 農 曆 二 月 十 五日 。 道 教 以 太 上 老 君 為 教 祖 , 是 日 大 多 舉 行 祝 誕 聚 會 或 祈 福 延 壽 道 場 。



參 考 文 獻:


《 雲 笈 七 籤 》、
《 魏 書 、 釋 老 志 》、
《 混 元 聖 紀 》


先天尊神靈寶天尊



先天尊神 - 靈寶天尊



靈 寶 天 尊 的 由 來 : 靈 寶 天 尊 是 道 教 最 高 神靈 「 三 清 」 尊 神 之 一 , 原 稱 上 清 高 聖 太 上 玉 晨 元 皇 大 道 君 。 齊 梁 高 道 陶 弘 景 編 定 的 《 真 靈 位業 圖 》 列 其 在 第 二 神 階 之 中 位 , 僅 次 於 第 一 神 階 中 位 之 元 始 天 尊 。 唐 代 時 曾 稱 為 太 上 大 道 君, 宋 代 起 才 稱 為 靈 寶 天 尊 或 靈 寶 君 。 據 《 雲 笈 七 籤 》 引 《 洞 真 大 洞 真 經 》 , 靈 寶 天 尊 係 「 玉晨 之 精 氣 , 九 慶 之 紫 煙 , 玉 暉 煥 耀 , 金 映 流 真 , 結 化 含 秀 , 苞 凝 元 神 , 寄 胎 母 氏 , 育 形 為 人」 。 《 靈 寶 略 記 》 則 稱 「 太 上 大 道 君 以 開 皇 元 年 託 胎 於 西 方 綠 那 玉 國 , 寄 孕 於 洪 氏 之 胞 , 凝神 瓊 胎 之 府 三 千 七 百 年 , 降 誕 於 其 國 郁 察 山 浮 羅 之 嶽 丹 玄 之 阿 側 , 名 曰 器 度 , 字 上 開 元 。 及其 長 , 乃 啟 悟 道 真 , 期 心 高 道 , 坐 於 枯 桑 之 下 , 精 思 百 日 而 元 始 天 尊 下 降 , 授 靈 寶 大 乘 之 法十 部 妙 經 」 。


輔 司 高 仙 : 上 清 高 聖 太 上 玉 晨 大 道 君 , 自 元 始 天 尊 處 受 經 法 以 後 ,即 輔 佐 元 始 天 尊 , 居 三 十 六 天 之 第 二 高 位 上 清 境 , 在 三 十 四 天 之 上 , 治 蕊 珠 日 闕 , 管 七 映 紫房 , 金 童 玉 女 各 三 十 萬 侍 衛 。 萬 神 入 拜 , 五 德 把 符 , 上 真 侍 晨 , 天 皇 抱 圖 。


靈 寶 度 人 : 據 《 洞 玄 本 行 經 》 , 靈 寶 天 尊 以 靈 寶 之 法 , 隨 世 度 人 。自 元 始 開 光 , 至 於 赤 明 元 年 , 經 九 千 九 百 億 萬 劫 , 度 人 有 如 塵 沙 之 眾 , 不 可 勝 量 。 凡 遇 有 緣好 學 之 人 , 請 問 疑 難 , 靈 寶 天 尊 即 不 吝 教 誨 。 天 尊 有 三 十 六 變 、 七 十 二 化 , 人 欲 見 之 , 隨 感而 應 , 千 萬 處 可 分 身 即 到 。


奉 祀 : 道 教 宮 觀 裡 的 三 清 殿 中 , 靈 寶 天 尊 常 以 手 捧 如 意 之 像 居 元 始天 尊 之 左 側 位 。 在 道 教 大 型 齋 醮 禮 儀 中 , 也 多 設 有 三 清 神 位 , 以 靈 寶 天 尊 居 元 始 天 尊 之 左 位。 靈 寶 天 尊 之 神 誕 日 為 夏 至 日 , 約 在 農 曆 五 月 中 。 民 間 於 夏 至 日 之 供 奉 常 以 靈 寶 天 尊 為 主 神。



參 考 文 獻:


《 雲 笈 七 籤 》 、
《 真 靈 位 業 圖 》


先天尊神元始天尊



先天尊神 - 元始天尊












殿 殿


獻:


太平玉京天上玉清宮的位置(太平市北田路260巷37號)


                                              本宮之位置為二條溪門之點.猶如雙龍取水.




                                        由太平一江橋往埔里之縣136道為本宮之入口



                       入縣136道過一江橋必經龍寶橋此橋過不遠會看到往太平高爾夫球場




                                                       此太平高爾夫球場路標請左轉進入




                           進入高爾夫球場路標後有空可看看頭汴國小之校園滿有人文氣習




                                       頭汴國小一直進來500公尺之岔路別忘左轉沿溪而行




                  岔路進沿溪之風景.夏天帶泳衣泡一下不錯歐.但一直進別忘往林記土雞城




              (林記土雞城進來無岔路1500公尺會看到一棵100年的龍眼樹一直進來沿路賞景)



 


從太平過一江橋即看到縣道136往頭汴及龜溝埔里路標.直走會過一條龍寶橋.過後往前500公尺往太平高爾夫球場及玉清宮路招左轉.遇到頭汴國小順路走1000公尺之叉路請往左邊過一小橋.沿溪邊走800公尺在靠右沿路走之後的路有交會處均往右邊走.經過林記土雞城1500公尺後會看到百年龍眼樹在路的左邊.直走路會有起伏彎轉1200公尺即有最後玉京天上玉清宮之路標順左邊進及就看到本宮,這裏可住宿約通舖可容15人,鳥語花香有人間仙境之意義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太上洞玄靈寶 昇玄消災 護命妙經

稽首歸依眾妙道.至心恭敬二玄真.今運一心心所議.粗識此經經所因.空色色空無有性.有無無有色空均.


慧風出自天尊力.掃除心界不遺塵.唯願神光常擁護.證明今日守心人.今日守心何所證.不失凡身得道身.


爾時.


元始天尊.在七寶林中.五明宮內.與無極聖眾.俱放無極光明.照無極世界.觀無極眾生.受無極苦惱 .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慾海.沉滯聲色.迷惑有無.無空有空.無色有色.無無有無.有有無有.終始暗昧.


不能自明.畢竟迷惑.天尊告曰.汝等眾生.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


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


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門.自然解悟.離諸疑網.不著空見.清淨六根.斷諸邪障.


我即為汝說是妙經.名曰護命.濟度眾生.傳教世間.流通讀誦.即有飛天神王.破邪金剛.護法靈童.救苦真人.


金睛猛獸.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隨所功養. 捍厄扶衰.度一切眾生.離諸染著.爾時天尊即說偈曰.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   名為妙道.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各位大德安安.安斗安太歲及光明燈開始登記了



97年戊子年應安奉太歲生肖列明如左:


正沖肖鼠:1.13.25.37.49.61.73.85.97歲


正沖肖馬:7.19.31.43.55.67.79.91.103歲


偏沖肖雞:4.16.28.40.52.64.76.88.100歲


偏沖肖兔:10.22.34.46.58.70.82.94.106歲


說明:       安奉太歲萬年香.一切災殃常遠離.星君赦罪賜禎祥


                虔敬點燃光明燈.照耀智慧佑元辰.家宅光明大吉昌


備註:接受辦理安奉光明燈.太歲.平安斗.消災植福之登記日期


         國曆一月二十八日至二月四日


        農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及三十日除夕休辦二天


      農曆正月初一在開始接受登記至農曆正月十七日起斗


玉清宮二期綠美化完工了


總算完工了.都是大家努力結果




順變也把排水設施都一併告一段落




後擋土牆之擋土及後續的綠美化



 


經由宮主及各位師兄姊的出錢出力.不分刮風下雨.我们把此地以漸漸的綠化及整頓.要來看看歐.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真武大帝

玄天上帝乃北極玄武星君之化身也.據三輔黃圖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蓋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璧>以玄武總之.故漢書天文志云:(北宮玄武)是也.因以為北方之神,稱為玄武大帝.


考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中說:<玄元聖祖,八十二次化為玄武大帝.大帝既凡而玄妙哉.


然其玄武應化之因,故知武曲顯靈之驗.昔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以淨樂王國,善勝皇后,夢而吞日,覺乃懷孕.經一十四月開皇元年三月三日,降誕於王宮.既長捨家棄國,辭父母下入武當山修道.度世濟人, 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帝封為玄武真人>


唐貞視二年, 封為佑聖玄武靈應真君.宋時真宗避玄字之諱,改稱<真武大帝>.按從漢書王梁傳有云:<赤伏符曰:王梁主作玄武.>註云:<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蓋以<龜蛇二物,屬於北方,而合為一體.故今人祀奉玄帝,輒象龜蛇二物於其旁.道家以玄天上帝尊為道教法王,稱號:佑聖真武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


屈原<楚辭>之<遠游>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曰武.


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於終南山.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盛將軍.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


宋真宗.宋徽宗.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


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


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


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濎盛.


玄武是北方七宿的總稱.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灄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


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農曆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弟神誕之日.各地均有祝誕以武當山進香朝拜最盛.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正一玄壇---趙元帥

趙玄壇諱朗,字公明,乃日之精也.據實錄云:<昔時天有十日,並出作噩.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堯命羿射之,落其下枝九,而化為九鳥,墜於青城,變為九鬼王.八鬼行病災民,而帥獨化為人,騎黑虎,執銀鞭,退隱蜀中,渾忘甲子.


後為張道陵天師,收為守護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食之. 遂能變化無方,永佐正一玄壇.


食丹後形如天師, 天師乃命守玄壇,故號玄壇元帥.及天師昇天後,奏於天庭,擢為天將.又搜神記云:<趙元帥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奉玉帝召為神霄副帥.按元帥乃皓廷霄度天慧覺昏梵氣化生>


今稱為:上清如意金輪院正一玄壇趙元帥.


正陽祖師 鍾離權

正陽祖師即正陽帝君,姓鍾離名權,古仙人也.據續文獻通考云:(鍾離權咸陽人,號和谷子,一號正陽子,又號雲房.陜西西安府咸陽人.美髯俊目,身長八尺.歷仕漢.魏.晉為將軍,後因兵失利,退隱終南山,得東華帝君授道真訣,復隱晉州羊角山,於正陽洞修煉登仙,今號正陽帝君.


又宣和書譜云:唐時有仙人鍾離權,字雲房,與呂嵒同時,述雙髽髻以授道,嘗自稱<天下都散漢鍾籬權>.後人因稱為正陽派祖師也.


八仙

道教八仙並無專典掌故,因元時人集八大仙人,作為<八仙慶壽>劇本,世俗乃有八仙名詞.接其所集八仙,為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等八仙.


八仙即是道教供奉並且在民間廣為而知得道仙真,和漢代的<淮南八公>,唐代的<飲中八仙>以及四川的<蜀中八仙>等均無關.


道教八仙之說,約起於宋元時期.元代馬致遠<岳陽樓>,范子安<竹葉船>和谷子敬<城南柳>等雜劇都有八仙,與今世所傳的八仙大同小異.


明代中葉,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問世後,今世所傳的八仙才定型.


八仙分別代表中國人的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等八方面,加上八仙所持的板,扇,拐,劍,葫蘆,拂塵和花籃等均為民間常用之物,因此八仙和道教信徒及民眾生活十分接近.因此,明清以來八仙靈跡流傳廣泛,深入人心.道教宮觀多建有供奉八仙的殿堂,西安還有八仙宮(古稱八仙庵),其主殿供奉八仙.每逢新春和朔望之日,及八仙神誕之日,民眾到殿堂奉祀,以祈建康.如意.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玉清寶誥


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鬱羅蕭臺.玉京山上.渺渺金闕.森羅淨泓.玄元始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開明三境.化生諸天.億萬天真.無鞅數眾.旋斗歷箕.回度五常.巍巍大範.萬道之宗.

老五祖誥



大道開先.玄元闡化.教垂今古.謚號東華.接漢室之將軍.隱終南而仙契.過化美超於劫運.示現常在於塵寰.啟唐朝之英賢.悟神仙之秘訣.飛剱貨藥.警化無方.金廷丞相之高標.寶印力辭之勇.訣霞裾上陟.南北統宗.天復挺餘人豪.道遍通於四海.發金蓮之七朵.演仙派於十方.長生理倍於古今.玄玅天垂於率土.


恢弘至道.廣度愚迷.慈悲濟苦.


全真祖師 東華紫府 輔元立極        大道帝君


                                  正陽開悟 傳道垂教帝君


                                  純陽演正 警化孚佑帝君


                                  海蟾明悟  弘道純佑帝君


                                  重陽全真  開化輔極帝君        五祖闡道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