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清水紫雲嚴


清水紫雲巖





廟宇文化工作室 圖片參照





清水紫雲巖(觀世音菩薩)簡介
紫雲巖者,乃崇奉觀世音菩薩之梵宇也,建自遜清康熙元年前,至乾隆年間方有正史之記載,迄今已有三百餘年之悠久歷史,為台中縣之名勝古剎,座落於清水鎮鰲峰山之陽,昔名鰲頭,又名牛罵頭,民國九年歲次庚申,實施地方自治,改稱清水街,廟址東憑鰲峰山,鍾靈毓秀之氣,泱泱於雲霞之表,林木蒼翠,中清公路,蜿蜒其間,車水馬龍,風馳電掣,為本鎮之通道,西向台中港,鯤海涵碧,一望無垠,艦船雲集,成為名聞遐邇之人工國際港,南臨大肚溪,清流湍急,北接大甲溪銀波蕩漾,鰲峰山常有瑞雲出岫,靈泉清澈,沿山麓噴湧,山勢磅磚,地脈鍾靈,人文蔚起,物帛民豐,生活樸實,風俗循良蓋有因矣!先民以山之紫雲之祥,故以紫雲巖而號之。


紫雲巖原址是牛罵頭區牛罵頭街六番地,該廟面積一千二百五十坪八合,建坪二百五十坪六合二勺,大佛寶殿供奉觀世音菩薩,陪殿供奉註生娘娘,神農大帝,信徒遍佈清水鎮、沙鹿鎮、公館、西勢寮、四塊厝及梧棲鎮等地,頗為廣泛。該廟香火由漳州沙南山崇福寺分香,據聞昔日有福建漳州人來台,路經牛罵頭,在大樹下憩息小食,為避污穢,即將護身香火懸於樹梢,離去時竟忘香火,至夜樹上發出豪光,民多奇之,翌晨邀眾前往探視之,發現觀世音佛祖香火一只,掛於樹梢,外無他物,至夜又放光芒,燦爛奪目,如斯數夜,有求必應,瞬息傳遍遐邇,聞風前來瞻仰膜拜者日增月盛,有志人士發起建廟之議,至乾隆十六年辛未,從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南山崇福寺,禮聘高僧福海倫禪師來台主持本廟,是有僧侶之始,經福海倫禪師長期經營擘畫,繩繩擴建,觀室井井、禪、龕、魚、鼓、燈、香等漸漸周備,頗具規模,成為中縣名剎之勝地。


 民國六十一年歲次壬子,管理委員會改組,由黃指南先生就任主任委員,由於社會經濟繁榮,善男信女踴躍輸將,於是地方人士建議,應配合台中港興建,以發展觀光事業,宏揚佛祖聖德,將舊廟拆除重建,議成之後,各方檀越,紛紛慨解義囊,共襄盛舉,擇吉於壬子年十月卅日寅時動土興工,殿宇寬敞,金碧輝煌,蒙各地信徒竭誠相助,香火不斷。歷時九載,耗資數千萬,擴建殿宇,五層樓台殿閣,一樓大殿圓通寶殿供奉主神觀世音菩薩,兩旁有文殊師利菩薩及普賢菩薩,並列有十八羅漢洞,寶像莊嚴;二樓大雄寶殿大殿為三寶佛殿,前殿並有凌霄寶殿,供奉玉皇大帝,兩旁有神農大帝、天上聖母、開台聖王、註生娘娘等陪侍在側;五樓設有文物館:存放古代歷史文物,殿閣高聳雲霄,獸角飛簷,雲龍石柱,鏤月裁雲,山節藻?,富麗堂皇,美侖美奐,殿內浮雕壁堵,金碧輝映,瞻仰佛祖,寶像莊嚴,慈光普照,澤被眾生,廊無僧堂,寬敞雅靜,曲徑遊廊,迴旋轉折,朱楹玉礎,,雜影如林,水銀燈五光十色,交錯閃燦,如同白晝,鐘樓經閣,飛跋雲端,?湢倉稟,應有盡有,殿後附設花園,堆石為山,峰巒高聳,山勢嶙峋,玲瓏遂道,別有洞天,仰觀眾佛,栩栩如生,奇花異卉,點輟其間,格外幽雅,小橋流水,恁欄俯視,池塘清澈,游魚可數,猶入仙境,已達忘我境界,是香客休憩好處所,建築工程之宏偉,設備周全可謂全省之冠,近三百年來,本廟歷遭洪劫,屢經重修,此次承蒙士紳檀越竭誠襄助,使重建工程得以順利進行,並於六十五年舉行佛祖安座大典,萬人空巷,盛況空前,至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全部竣工,同年十一月十六日,舉行落成典禮,一切依古禮成之,並於十一月十九日舉行五朝七天,祈安清醮,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清水紫雲巖


位於位於台中縣清水鎮鰲峰山麓的紫雲巖.
台中地區最大的觀音廟,濱海地區人士稱紫雲巖為"觀音亭".


始建於乾隆15年(西元一七五零年),後於民國61年重建.
改建後的紫雲巖,廟貌宏偉,正殿主祀觀音菩薩,為兩層樓建築,左右各有一座三層樓的鐘樓,廟頂為金黃色琉璃瓦,直伸殿後.


而廟的後花園,園內奇石假山.小橋流水.繁花異木處處,設計匠心獨運.
園中並立有乾隆43年所遺古碑一座,為廟中古物之一.
而在
古碑中,詳載中台灣拓荒的史事,頗為珍貴.


另外,由於清水靠海,所以有分兩種的信仰:
一是管海的媽祖,另一是現今的紫雲巖(觀音).
而目前清水最大的廟宇則是主奉觀音的"紫雲巖".
聽說在早期,為了分誰信媽祖誰信觀音,還有分街.分勢力的事情發生.
不過,目前講求宗教自由,現在這種事已經幾乎沒有了.


Sam


















如何去開車由北南下,開車者可由高速公路中清交流道下,往清水方向走即可達,或由台1線省道轉入市區,到市區後,隨便問一個路人都會告訴你...
坐車1.可以在台中干城站搭台汽客運,往沙鹿方向,或搭豐原客運往梧棲、台中港線,在清水下車。紫雲巖在清水鎮中山路下車,位於觀音巷、中興街、光明路之間。
2.於台中仁友總站搭乘仁友客運666號車往清水方向,至清水高中站下車。
 清水鎮大街路206號
清水紫雲巖管理委員會地址:台中縣清水鎮大街路206號。
電話:(04)26225500、26235500、26231867。
傳真:(04)26239760、26227019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慈悲的老ㄚ公

登山步道一天掃2回 老阿公甘願


自由 更新日期: 2008/03/24 04:09







〔記者林國賢雲林報導 〕到過雲林縣林內鄉龍過脈步道健行的登山客,經常會被乾乾淨淨的步道,及兩側美麗的植栽驚豔不已,這個成果卻是來自一位84歲老爺爺鄭慶和每天打掃兩次,辛苦澆水鋤草的結果。



許多人都認為鄭慶和打掃步道是付出,他卻認為掃地讓身心都更健康,是圓滿的獲得,而鄭慶和義舉感染左鄰右舍,貼心地在步道終點「奉」,讓登山客與林內的情感更緊密地連結。



「這幾棵是水蜜桃,3、5年後長成結果,就可以讓健行的人解渴」,臉上浮現無私、體貼笑容的鄭慶和指著幼苗說著種水蜜桃的緣由,這是他眾多善行之一。



鄭慶和住在林內鄉林南村,住家剛好位於「龍過脈」登山步道的終點,半年前步道開通後,每天都有不少人前往健行,由於步道滿是掉落的竹葉,許多登山客因此滑倒,甚至有蛇類暗藏其中,危害安全,鄭慶和認為破壞遊客對林內的印象,半年前主動展開打掃。



每天清晨5點30分許鄭慶和就拿著掃把等清潔工具,沿著步道向上打掃約2公里,由於竹葉掉落很快,傍晚的時候還會再打掃一次,維持步道乾乾淨淨;鄭慶和說,剛開始半個月每次打掃完都累得腰酸背痛的,但現在不僅精神更好,原有脊椎痛等老毛病反而不藥而癒,打掃就像運動一樣,給他健康與快樂。



打掃落葉之餘,鄭慶和還自掏腰包購買玫瑰等花草,種在步道兩側,提升景觀;老當益壯的鄭慶和發現步道有處危險彎道,還自己上山採竹子,架設護欄維護安全,體貼陌生人的心,讓人敬佩。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台中東區樂成宮











【景點】三級古蹟 樂成宮


【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錢弘芸報導】


點小圖放大


  台中東區的旱溪媽祖廟「樂成宮」已是台灣的三級古蹟,歷史文物豐富,是探訪台中東區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樂成宮的歷史淵源要追溯至乾隆初年,當初林大發的十五世祖為求來台拓墾順利,特別與地方志士一起至湄洲天后宮恭迎「老二媽」金尊一道來台,因神靈顯異,所以選擇了樂成宮現址奉祀神祇。

  隨著時光過去,當初來台拓墾的人士有所成就,於是在清乾隆55年(1790)創建了樂成宮供信徒頂禮膜拜。因為信徒日益增加,在地方有志人士齊心努力下,於1924年完成正殿、1929年完成三川殿,整建過程於民國80年擴建後殿後完成,樂成宮的建造過程,宛如一部地方開拓史。

  樂成宮供奉的老二媽歷史悠久,湄洲祖廟的神龕內的石造案桌上有六個凹陷的方砌,供奉著老大媽、三媽、四媽、五媽、六媽,就是沒有老二媽,樂成宮的進香團抵達祖廟後比對旱溪媽祖神像的底座,竟和湄洲祖廟老二媽的方砌完全吻合,確認旱溪媽祖正是祖廟失落已久的正老二媽,可見旱溪媽祖是多麼的歷史悠久,據說旱溪媽祖對於外地人到此祈福特別靈驗喔!

  旱溪媽祖金身的臉部經過一兩百年信徒的香火燻染已累積了一層厚厚的煙塵,媽祖的慈眉善目,讓人倍感安詳莊重。其衣冠上的紋路不是用雕刻,而是以乾漆線盤繞來營造出立體效果,鞋子部分也有別於一般男神所穿的方頭鞋,而是三吋金蓮鞋。樂成宮因為歷史悠久,內中豐富的文史資料可說是一部活生生的地方史,宮廟外頭聚集著小吃攤,也是另一種民間文化。走一趟樂成宮相信會讓遊客收穫不少喔!

樂成宮地址:台中市東區旱溪街28號
洽詢電話:04-22111928


南方澳南天宮



















 






 

























  蘇澳地區普遍以討海為生,因此百姓們以供奉媽祖祈求庇佑。南天宮建於日據時代,民國40年(西元1951)時曾重建,並於民
國79年(西元1990)年加以擴建,同時請來一尊金身媽祖神像,全身
皆為純金打造五尊湄州媽祖安座此宮,吸引許多信徒前來朝拜,
香火鼎盛。










 










  南天宮因供奉有大陸湄洲媽祖祖廟的神像,而遠近馳名,該廟更有興建一座供信徒焚燒金紙之用的金爐,金爐四周雕龍砌鳳。

  蘇澳地方人士,親自率員到大陸洛陽,採購當地盛產的「青斗石」,亦聘請著名的雕刻師傅來到南方澳,雕塑一尊立姿的媽祖神像,高度有15台尺,輔以中國傳統建築物,這尊媽祖神像更顯得慈祥高貴。










 






















 

 





















金媽祖介紹





南方澳居民以捕漁為主,靠靠海維生,1946年居民因感念媽祖顯靈相救,遂於1950年臘月採南式宮殿造型籌建南天宮媽祖廟,1952年完成大殿,1956年(民國45年)11月18日全廟落成。成為居民信仰的生活中心。

民國40年曾重建,並於民國79年(西元1990)年加以擴建。 宜蘭縣南方澳南天宮金媽祖信徒遍佈全臺,七十九年成立「金媽祖會」,廣邀信眾共籌打造基金, 以203.8公斤純金(價值台幣8千萬)與二十幾名師傅,打造高6尺3吋金媽祖神像,為全台第一個打造金媽祖的廟。經過一年多的設計打造,終於在八十四年九月十日,子時,為這尊金媽祖舉行安座大典,現安於廟的三樓。

八十九年在二樓安座5公噸重的玉媽祖神像,亦是另一項雕塑技超的藝術品結晶,很值得遊客朝拜探奇。後續又從湄州祖廟迎回五尊湄州媽祖安座此宮安置在一樓前後殿。 吸引許多信徒前來朝拜,香火鼎盛。廟中更有興建一座供信徒焚燒金紙之用的金爐,金爐四周雕龍砌鳳。 最讓人感動是廟中有很多媽祖神像,是一小型媽祖的博物館,可讓大家在拜拜中又可欣賞神像藝術之美。雕塑技超的藝術品結晶,很值得遊客朝拜探奇。

聽說這間媽祖廟非常靈驗喔,不管求什麼,只要心誠,常常可以聽聞神跡的事情顯現。據說,當你看到金媽祖在對你微笑時,所許下的願望會成真,想要看到不威不嚴的媽祖微笑,只要眼盯媽祖的臉龐,沿著她身旁繞一圈,在某個角度下,你會看到媽祖的嘴角微微向上。供奉金玉媽祖的神桌上有2、3盤糖果盤,一天可供應500斤,記得拜完後各取一顆,就成了金玉滿「糖」,永保平安。
 






全台第一個以黃金打造的媽祖神像
 






全台第一個從祖廟迎回的湄州媽祖

 


 



新竹城隍廟










新竹城隍廟



<%beginrecord%><%endrecord%>   
    “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在台灣民間信仰裏,新竹城隍聲威顯赫,與北港媽祖的聲望不分軒輊。事實上,新竹城隍爺是臺澎地區“官階”最高的城隍祀神,從清代就香火鼎盛;而其城隍廟也有250年以上歷史,名列三級古跡。
   
    由於城隍爺靈驗昭著,新竹又是人文薈萃、經濟繁榮之地,新竹城隍爺之名於是益加威播。直到今天,新竹城隍廟仍然是新竹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來自各地的香客也終年絡繹不絕。
   
    自廟埕進了三川殿門,市街的喧鬧立即隔絕在外。黑面長鬢的城隍爺端坐正殿,樑上挂著“理陰讚陽”匾額,清楚說明他的職權。“金門保障”匾額則是光緒皇帝御筆特頒,獎勵城隍爺屢次顯靈抵禦外匪有功。幽暗的廟堂,羅列著文武判官,以及各式面貌猙獰的部將神像,令人心生敬畏。樑上挂著一個偌大的鐵算盤,警惕世人善惡終須算總帳。後殿奉祀慈祥的城隍夫人,以及大、二小爺與注生娘娘。
   
    屋頂上剪粘裝飾繁複,檐下鬥拱金碧輝煌,龍柱則雕工細緻;而三川殿門前的青鬥石獅,雕刻線條陽剛有力,表情卻溫馴可人。此外,還有整片石材鏤空雕成的石窗、三川殿頂上的層層藻井,都值得細看品味。
   
    每年農曆7月15日,城隍爺出巡賑濟孤魂,繞境以保平安,是新竹境內年度大事,隨著出巡的信徒往往扶老攜幼,綿延數裏。
   
    乘車風向標:
    自新竹火車站前搭11、23、25、28路新竹客運,于城隍廟站下;或循中正路步行,經圓環接東門街即抵,全程約700公尺。

 


天子祭城的風俗早在周朝就有此習慣。城:城牆的城;隍:護城河的神;城隍:象徵行政區域,每設一縣便設一縣城,而城隍本為行政神,後因自然崇拜使得城隍也死後之事,成為負責靈魂裁判的神。城隍與行政單位同體,所以也有官階,分成公、侯、伯三等;公,為一個省最高的城隍爺(即巡撫)稱為威靈公;侯,府有府城隍稱為顯祐侯;伯,縣有縣城隍稱為靈祐伯。


  新竹有本省層級最高的城隍廟,但與歷史不符。因為新竹縣以前屬於淡水廳,應屬於縣城隍而已,而非都城隍,然而新竹民間相傳嘉慶君遊臺灣時有得到城隍爺的保祐,故可做至都城隍,不過實際上則非如此。事實上是光緒元年臺北設府時,因臺北府城隍廟尚未蓋好前,暫時先將臺北府城隍爺供奉在新竹城隍廟中,便自稱侯,而後臺北再又成為臺灣省的所在地,故新竹人再自行晉升為都城隍。

  明太祖時因得城隍保祐,故明文規定,下詔天下各知縣、知府均得祭城隍,且新官上任前必須先去祭拜城隍,因為城隍白天可幫行政官辦事明察秋毫,晚上負責靈魂的事,記人之功過,因此所有的城隍廟都有掛算盤。城隍是司法神所以有部下也有六個執行官,文官、武判、牛頭、馬面、枷神、鎖神、七爺、八爺,也就是范謝兩位將軍。「金門保障」為光緒帝所賜,係相傳中法戰爭時城隍顯靈,抵禦外敵有功。「理贊陰陽」匾則是地方進士鄭用錫所贈,因為地方有名望的人物都有為新廟掛名、捐錢的傳統。

  後殿中間是祭拜城隍夫人,由於她地位如同王妃,故兩有宮女隨侍;左方是祭拜城隍的大、二少爺,右方是祭拜註生娘娘,民間信仰以為生兒育女的守護神,小孩在十六歲成年前的守護神,母親會為子女每年換一次平安符,到了成年時七月七日便向註生娘娘辭行,下回再來祭拜時,便是求子之時。


嘉義半天岩紫雲寺

追根溯源

天岩紫雲寺位於嘉義縣番路鄉,峰巒挺秀景物清幽清康熙二十一年有老僧覺豐禪師經此嘆曰「此勝地也。宜為蘭若」於是斬荊披棘,闢草萊。結茅其間,供奉其由大陸帶來之觀音佛祖金身(現時之老三媽)老僧每於晨間,遠望此境高接雲天遂取名半平岩又以山間之雲常紫雲繞寺不散,乃取寺名紫雲寺。
紫雲寺由第一代開山祖師覺豐禪師,第二代日鐘禪師第三代璇河第四代弘泰禪師等燈火相傳,於清乾隆卅年(1765年)阿里山通事陳登求為首才為紫雲寺興建了正式的殿宇,自第四代傳人弘泰禪師以後就無人繼承衣缽。


於無人繼承僧人衣缽只得由地方人延續香火。在當時的農業社會地方人士,就從農業社會的神祇融入寺中供奉如神農聖帝、盤古聖帝、土地公、註生娘、三太子、虎爺等,形成一項特色(寺中本來只拜佛祖菩薩護法羅漢)也未知在何年建廟之時將本寺建成道教的廟(寺應該是北方体建築無蹺脊只有走獸)而本寺的建築是南方體有蹺脊龍鳳剪貼,形成全省唯一的寺廟(名是寺,外貌是廟)就這樣代代相傳。


至清豐五年(1855)寺廟一度荒癈。始由牛斗山人氏郭濯海為首重建,原來郭濯海是牛斗山一名員外因喜愛花目,自家花園百花齊備獨欠一欉牡丹花忽然一夜中得夢半天岩紫雲寺破廟後一欉非常美的牡丹花,翌日郭員外備好糧食帶幾名家丁來到半天岩已是響午時分趕至紫雲寺破廟後一看,十分歡喜,果然有一株與夢中同樣艷麗的牡丹花,遂命家丁用膳,飯後即行挖掘遷移。正當大夥用餐之際忽然間烏密佈雷聲大作下起頃盆大雨,待一陣忽來的大雷雨停下來,大家正準備動工移植之際,這欉艷麗的牡丹花,已不知蹤跡了。欲趕回牛斗山已經近黃昏了,無奈只得在破廟過夜,是夜又落起雨來四處是滴雨只好避在案棹下安睡,半夜佛祖降臨托夢要郭員外為首重建廟宇郭員外向佛言道我離這呢遠要何為您建廟呢佛道只要你肯行頭主有辦法郭員外只得肯首至咸豐九年方建完竣工並捐一個銅鐘吊於廟內,(於八十九年由蔡啟微、江澤清,蔡孟官集資購一個新鐘換下)現保存紫雲寺大殿內。


至民國三十年嘉南大地動,殿宇又移為平地眾神佛又得餐風露宿較小尊的神尊由庄眾暫時請回家中供奉只留下三尊大型的三?佛置於原位受風吹雨淋日晒、所以有「一夕造就三?殿」之說,在大巃有位農戶名莊齊結婚多年尚無子嗣,有一天他欲往內埔仔採購物件,按廟埕經過見狀即時到附近店鋪買三頂大斗笠載在三?佛,翌年其妻即產下一子。


十年間正值日本戰亂經濟困難,庄民只得用倒榻舊料搭建臨時殿堂,暫時供奉神佛一直到光復。當初,始由劉再生、林橘、蔡悅等為首,四處募款加上佛祖靈感十方信眾共襄勝舉,民國卅六年動工與建至卅九年完竣入火安座,以往紫雲寺廟產由地方推選管理人管理,寺廟由輪角頭(村落)派二人來寺燒香點火,在寺廟重建之際有嘉義市天龍寺出家人前來相助至三十九年寺廟建完成,幾位出家人願意替咱顧廟,庄民認為理想,廟建好有人替咱看顧尚好,就這樣交由出家人管理至民國四三年,聘大仙寺出家人,心化師來寺擔任主持綜理寺務,三年後即轉往斗六湖山岩任主持,旋即聘任天乙法師(俗名洪金珠)擔任位持與庄民頗有連繫至六十七年因病西歸,交其徒乙純師任主持就有意改為純佛寺,禁止信眾至廟中拜牲禮、油飯、麻油雞酒,但因本寺佛祖及註生娘十分靈感,若有結婚多年尚無子祠或多生女兒尚無男丁者,前來乞求許願換花都有應驗,大家都來還願,出家人因此與信眾吵鬧。後來就將註生娘請到右廂房中廳供奉,盤古聖帝五穀先帝、土地公請至左廂房中廳供奉,並常抱怨伊的同道(出家人)取笑伊住在此不晟神不晟佛,「名寺,外貌是廟」,在六十八年組織信徒會,即排除地方,專找外地人及出家人作信徒當送至縣政府民政局禮俗課,一看核對照資料半天岩紫雲寺登記是募建為何地方人無山錢出力嗎?為何無地方人入信徒,卜回重編尼姑無奈只得從廟壁抄錄幾位,有一支龍柱三兄弟共同捐獻只抄二人,地方信徒只有二十餘人。


管單位見地方有信徒只得照准。直至民國七十五年秋一天各大報刊登,文建會將派員堪查古蹟列級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申請要廢除古蹟,水上顏思齊墓園申請列入古蹟,地方人一看如青天霹靂一般,原來是紫雲寺尼姑申請要廢古蹟欲將現有廟宇拆掉改建寺院或尼姑庵,當時適逢村民大會由紫雲寺所在地民和村發起全鄉連名陳情轉呈文建會始將古蹟保留,從此地方決議要收回紫雲寺管理權。開始與尼姑長期爭執尚無結論,於是地方在民國七十八年農曆十二月廿六日強行收回紫雲寺管理,重組信徒會選舉管理委員,組成管理委員會,由林有能先生任主任委員申請中央文建會核准古蹟修護,派專家堪察設計修護,管理委員會一面修建,續與出家人協商共同管理,但被尼姑拒?,後來幸經嘉義名人吳大海、洪浩然出面調解,商議由地方籌湊新台幣參佰萬元給紫雲寺以前之出家人另處發展,才平息一段古蹟之爭,經由文建會核定漢光建築公司承包文建會負擔經費3/5,省政府1/5,地方政府與廟方承擔1/5,於民國八十三年完工驗收,又經本鄉旅北企業家邱明宏先生捐贈巨資壹仟伍佰萬元建設一座亞洲最高之昇龍觀音聖像,全高76台尺為古蹟增添一美景於八十五年張傳利先生出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捐建金爐一座260萬,另江澤清等26人每人捐贈10萬元計260萬捐建一座(因以前之金爐被尼姑拆除)與古蹟本體搭配成為目前紫雲寺之全貌八十六年縣政府捐建一基座由紫雲寺斥資130萬由大陸購進白雲石彫刻之坐姿文財神尊於入口處笑口常開日日進財。


 


 


 


 


 


 


半天岩紫雲寺沿革紀要


義縣東有半天岩,係距縣治廿四里,疇昔人跡罕至,俗塵所遠,殆可稱為山之隱逸者也。清康熙廿一年,有老僧經此,觀峰巒挺芳,景物清幽,歎曰:此勝地也,宜為蘭若,於是斬荊莿,闢草萊,結茅其間,復將其所自大陸帶來之觀音聖像而供奉之,僧以遠望此境高接雲天,遂名半天岩,又以山間之雲常現紫色,繞寺不散,逐名寺曰紫雲,是即第一代開山覺豐禪師也,時人不詳其姓氏與其所自來,其年則逾七十矣。第二代日鐘禪師,三代璇河禪師,四代弘泰禪師,燈火相傳,續有興建,菩薩供應饒益,尤多鄉人暨四方善信之前來,瞻禮者逐日益眾,然寺之殿察啟建猶未遑也;乾隆廿九年,第五代永改禪師始建殿堂,攝受眾信,寺眾亦日增,寺宗亦日見加建,由而成為嘉吧名剎矣。


豐三年,嘉義牛斗山員外郭濯海,以沾佛惠,欲報佛恩,首創募捐,拓地興工重建,寺貌乃更為之一新,自是久閱風霜;又至民國九年,堂構漸腐,又遭震災,更形頹壞,鄉紳劉闊、林猛等十二人,發心護寺,聯名請准募資,為第三次之修建,不久完工,復其舊觀。民國卅年十二月十七日,嘉義地方忽起前所未有之大地震,剎那時,寺竟夷為平地,又適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奇缺,無從立即興復,不得已乃利用既倒癈材,結成臨時殿堂一間,暫以奉佛。借至民國卅六年,地方善民劉再生氏,林橘等,不忍歷史悠久全省聞名之古剎,久癈不興,用大發願,為奔走建築,廣徵樂施,再事重修,至卅九年,工程告竣,遂有如今日巍峨莊嚴之寺貌,(按本文錄印時民國九十年,凡三百二十一年)。


地理位置


雲寺位於嘉義市市東,由嘉義驅車至此僅需二十分鐘,道路寬敞交通方便,因紫雲寺位居山腰間,從廣場就可俯瞰整個嘉南平原,美不勝收,尤其每當華燈初上,佇立於昇龍大佛前廣場,看到嘉南平原的夜景更是令人心曠神怡,高速公路沿線的路燈宛如一條巨龍漫步於嘉南平原,番路鄉公所為推展一鄉一公園的計畫,上級政府撥款台幣參千萬元,目前正在本寺右側物公共造產地闢建休閒公園,第一期的工程有遊樂設施、健康步道、花園區、烤肉區相繼完工,在配合三級古蹟的紫雲寺,相互輝映,成為本地區休閒遊樂好去處,第二期工程正在積極規劃中,該工程有纜車滑草區、露營區,完工後對番路鄉發展觀光事業帶動地分繁榮有莫大效益,番鄉將媲美台北陽明山。


本寺第四屆主任委員蔡春爐為繼承發展廟務,擴展週邊景觀,於民國八十六年間經委員會同意斥資新台幣臺佰參拾萬元於第一停車場入口處增設一座由大陸進口白雲石石彫彌勒佛壹座,以示迎賓之意,對本寺景觀增色不少。

聯外道路圖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林口竹林寺




























林口竹林寺





 



 



 



指引圖


 



林口竹林山觀音寺位於林口鄉菁湖村,奉祀主神為十八手觀世音菩薩,竹林山觀音寺香火鼎盛。廟前有一座由寺方規劃的「竹林山寺公園」,公園裡有小橋、池塘、涼亭,公園裡種植櫻花成林,當櫻花勝開季節, 花紅柳綠,看那火樹紅花成林,輕風搖曳,有如天女散花。鳥語花香,彷彿置身於北國之春。喜愛賞櫻賞鳥的朋友,竹林寺備有若大免費停車場地,可免陽明山花季期間,人滿為患及塞車之苦,由中山高下林口交流道,依指示牌行駛,便可一親芳澤之櫻花林,火樹紅花成林之景像。


林口竹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觀音寺位於林口鄉菁湖村竹林路上,主祀神明為『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寶像』,是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來臺;竹林山觀音寺命名的由來,是因為由蘆竹、林口、龜山三鄉信眾共同供奉,故取蘆竹之『竹』、林口之『林』、龜山之『山』而得名。


竹林山觀音寺的歷史發展


竹林山觀音寺的起緣是嘉慶年間(西元1801)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大媽、二媽、三媽而來,由大坪頂(五湖、五坑、龜山)地區信徒恭迎大媽尊寶像由十八坪位輪流奉祀;日據時代日本政府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任何的胞宗教活動,因此企圖燒掉本寺尊像,後由陳隆先生兄弟設法暗中奉祀兩年多;後來日本政府同意興建日本風格寺廟,地方士紳找到現址做為建寺基地,竹林山觀音寺的興建計畫便開始動工,初建於民國27年於隔年28年落成,又於民國35年改建為正統閩南式寺廟,38年竣工並改寺名為竹林山觀音寺;於民國87年初著手殿宇之擴建,擴建後的竹林山觀音寺將更加恢宏,廟地更廣,更名副其實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竹林山觀音寺的建築特色


竹林山觀音寺外觀建築古色古香,本彬、石刻、不論鳥獸蟲魚、人物花卉、彫鏤得十分精緻典雅,匯集了台灣當地的傳統建築特色,雕刻石柱的對聯、書法蒼勁雄邁,都出自名家手筆,讓人感覺氣勢十足;此外前後庭園的設計也十分雅致,各種花草樹木在各個季節爭奇鬥艷,好不熱鬧,特別是櫻花的景色讓民眾在春天時能大飽眼福,而杜鵑花也不遑多讓,造成竹林山觀音是繁花鬥艷的美麗景色。



 竹林山觀音寺周邊旅遊


每逢星期天,廟方的義工媽媽們,會煮平安麵、炒米粉等小吃,供民眾吃平安呢!到竹林山觀音寺除了拜拜之外,廟旁也有攤販讓民眾逛逛,往停車場走還有一區美食販賣區,可以讓參拜完的民眾大快朵頤一番,也有賣玉品、古玩讓民眾把玩一番呢!


資料提供/CTIN台灣旅遊聯盟 鄭瑄頤 彙整




竹林山觀音寺虔誠的獲得 許耀斌


樹林口﹂,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曾幾何時,大樓林立、馬路四通八達、路旁商店招牌林立的景象已取代了這個位於台北盆地西北邊緣的一個小鄉鎮。雖然如此,想找個可以佇足徘徊、回憶往事的清幽小境,也並不是那麼困難。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竹林山觀音寺﹂,找尋古老的傳說以及失去的記憶。


從龍山寺迎大媽到林口


  竹林山寺奉祀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又稱觀音媽、俗稱大媽)為主神。其尊像是由早期(約二百七十年前)從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割香到台灣艋舺(今萬華一帶)。當時的移民以泉州府所轄的晉江、惠安與南安等地者較多。先民們以艋舺為中心向四方移居各地,為了讓各地的信眾誠求崇拜觀音之便,即憑聖意所示佈置輪流(暫居)各地方。當時坪頂地區的善信恭請


 大媽駕到坪頂地方(樹林口、龜崙口、水汴頭、南崁等地帶劃分十八處,又稱十八坪位),按期輪流過境,得以崇敬膜拜。


  清乾隆五年,艋舺龍山寺完工,昔日佈置輪流各地方尊像皆歸返艋舺龍山寺,參與


晉寺慶典。自此以後來自十八坪位信眾每年一次恭請 大媽返艋舺龍山寺。據傳光緒廿一年,日軍侵臺時,垹坡黃世務、牛角坡黃中、東湖王家生(俗稱烏腳生),楓樹坑卓伯藤等先烈,舉義抗日恭請 大媽鎮營於黃宅。並於嶺頭應戰,日以繼夜彈盡身疲,最後請示 大媽並祈禱天地百神,一瞬間,天空黑雲白霧漸漸佈滿天空, 大媽果真顯靈,趁機撤守,而免於死傷。從此以後更加深十八坪位信眾對 大媽的信仰。


日本巡警感念佛祖之威靈


  民國廿五年,日人禁止儒道釋之信仰,故強迫神像佛尊請入指定之場所關閉。 大媽東藏西避,終不敵日警的嚴密搜查而身陷囹圄(今林口分駐所)。雖然如此,信徒陳隆、陳添秀兄弟,屢向石橋金剛(日人巡警)商討索回,均遭斥責不允。三番兩次為了請回 大媽寶像而苦求,堅決不屈,終於趁機請至陳家廳堂奉安,又被嚴禁膜拜。不料石橋金剛無故患關節炎以致半身不遂,延醫施藥未得見效。其妻日夜惶恐,特至陳家,叩頭請求 大媽寬恕。如此經過數天,石橋金剛之病體漸漸稍安,而感懷 大媽之威靈,得以暫居陳家廳堂三載有餘。


鄉民協力效勞起大廟


  民國廿六年秋季日本政府禁止恭迎輪流過境,當時林口庄湖子先賢黃永茂,林口庄粉寮水尾先賢王金生暨陳隆、陳添秀、菁埔先賢許文矮、森山周作等領導有方。不憂不懼,招集信眾協議並請聖筶決定寺址。當時信眾也都熱烈響應,於是以菁湖(現今寺址)建寺。該寺基地由黃家兄弟長慶、永順、永昌、永茂等共獻二甲餘地,黃意成等共獻二分餘地,張乃樹、李家兄弟、許清河、鄭修金等共獻一甲餘地,陳志成、陳寅恭、黃永茂、黃永昌、陳能通、陳黃匏、莊順利、陳海龍等共獻道路,奉獻的熱忱感人。


  地理主經者則為許文矮先生,擇於民國廿七年四月興工建築,工程則由前董事長吳水先生承辦,於廿八年二月完工經先賢王金生取蘆竹鄉的﹁竹﹂、林口鄉的﹁林﹂,龜山鄉的﹁山﹂字合而命名為﹁竹林山寺﹂,並於翌年農曆五月初六日子時,將陳家廳堂恭請 大媽晉寺安座典禮。自此竹林山寺之維護和管理均由黃永茂、王金生兩先賢義務效勞。至於開拓竹林路均由林口坪位、南勢坪位,菁埔坪位、太平嶺坪位等地方信眾義務勞動而且各人自備餐食並攜工具,其效勞實堪熱忱。爾後於民國卅七年在原址擴建,於卅八年完成,並更改寺名敬號為﹁竹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觀音寺一年中,最主要的慶典是為農曆二月十九日的觀世音菩薩降誕,六月十九日成道,以及九月十九日的入滅,屆時均會舉行盛大祭典。根據文獻記載,在歲次丙辰年的慶成建醮活動規模之大,轟動全台,甚至名揚海外,當時各大報章連日刊載,甚至拍成乙部電影記錄片,內容均甚莊嚴隆重,以便日後讓各地信徒欣賞,重溫回憶。


心情點滴


  今天廟埕似乎有些冷清,連平常賣玉蘭花的小販也沒有出現。或許來的時間與人聲鼎沸的假日不同吧!走上石階,大門的石獅,歡迎著我們的到來。懷著虔誠的心情進入,目光所及之處香煙遼繞,一盞盞的燭光更襯托出莊嚴的氣象。偶而傳來輕脆的擲竺聲。善男信女們,或立或跪,心中默念,以無比的虔敬,頂禮膜拜。兩旁的水池,聚集了圍觀的小孩,看到這幕情景,彷彿又回到童年時光,陪著曾祖父及家人到此地進香。此時傳來陣陣的鐘鼓聲,其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原來是來自遠方的神明,今晚要在此地借宿一夜。廟會的活動也拉近了人和土地間的感情,並增加人們彼此的交流和認識。


  信仰對許多人來說,就像廟公所敘述的,有關先民為了建廟,步行越過重重山嶺,跋山涉水,五月炎暑流汗帶飢,在山尋生蕃薯吃食、飲生水止渴的情景一樣,越來越遙遠而模糊了。老廟公講古時,老是接到電話,一直喂---,顯然有些聽不清楚。老廟公深深地吐了一口菸圈,提起一則往事:「那一天...佛祖早已預知...所以派兵馬陣守...而免於一場祝融之災。


(註)感謝竹林山觀音寺多位前輩提供資料,由於年代久遠,考證不易,如有引用錯誤,還請各位讀者、先進不吝指正。

 












竹林山觀音寺-觀音寺側景



觀音寺側景/郭健三














竹林山觀音寺-觀音寺側景



觀音寺側景/郭健三

竹林山觀音寺簡介


竹林山觀音寺位於林口鄉菁湖村竹林路上,主祀神明為『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寶像』,是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來臺;竹林山觀音寺命名的由來,是因為由蘆竹、林口、龜山三鄉信眾共同供奉,故取蘆竹之『竹』、林口之『林』、龜山之『山』而得名。


竹林山觀音寺的歷史發展


竹林山觀音寺的起緣是嘉慶年間(西元1801年)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大媽、二媽、三媽而來,由大坪頂(五湖、五坑、龜山)地區信徒恭迎大媽尊寶像由十八坪位輪流奉祀;日據時代日本政府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任何的胞宗教活動,因此企圖燒掉本寺尊像,後由陳隆先生兄弟設法暗中奉祀兩年多;後來日本政府同意興建日本風格寺廟,地方士紳找到現址做為建寺基地,竹林山觀音寺的興建計畫便開始動工,初建於民國27年於隔年28年落成,又於民國35年改建為正統閩南式寺廟,38年竣工並改寺名為竹林山觀音寺;於民國87年初著手殿宇之擴建,擴建後的竹林山觀音寺將更加恢宏,廟地更廣,更名副其實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竹林山觀音寺的建築特色


竹林山觀音寺外觀建築古色古香,本彬、石刻、不論鳥獸蟲魚、人物花卉、彫鏤得十分精緻典雅,匯集了台灣當地的傳統建築特色,雕刻石柱的對聯、書法蒼勁雄邁,都出自名家手筆,讓人感覺氣勢十足;此外前後庭園的設計也十分雅致,各種花草樹木在各個季節爭奇鬥艷,好不熱鬧,特別是櫻花的景色讓民眾在春天時能大飽眼福,而杜鵑花也不遑多讓,造成竹林山觀音是繁花鬥艷的美麗景色。


竹林山觀音寺周邊旅遊


每逢星期天,廟方的義工媽媽們,會煮平安麵、炒米粉等小吃,供民眾吃平安呢!到竹林山觀音寺除了拜拜之外,廟旁也有攤販讓民眾逛逛,往停車場走還有一區美食販賣區,可以讓參拜完的民眾大快朵頤一番,也有賣玉品、古玩讓民眾把玩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