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元始天尊說藥王救八十一難真經



 


元始天尊說藥王救八十一難真經

開經偈
寂寂至無宗 虛峙劫仞阿 豁落洞玄文 誰測此幽遐


一入大乘路 孰計年劫多 不生亦不滅 欲生因蓮花


超凌三界途 慈心解世羅 真人無上德 世世為仙家


爾時 元始天尊 在大羅天上八景天中 召集十方三界 萬億真仙 無鞅聖眾 說無量度人至真妙法 時於會中 有一真人 名曰救苦 越班而出 執簡長跪 上白天尊曰 伏聞上古人民 少染疾病 壽延千歲 今時世人 多生患難 天促年齡 是何因緣 惟願天尊大聖 為眾演說 得聞其道


天尊告曰 汝等救苦 能為眾生 問其因緣 吾當為說 汝等諦聽 夫上古之人 遵崇大道 修省本源 不殺不害 不嫉不妒 不欲不貪 不淫不盜 言無狂妄 口無惡聲 不分人我 不與物爭 體性淳樸 形質固守 故無災難 遂得壽命延長 享及百千餘歲 近世眾生 不敬天地 不懼神明 心生嫉妒 意起貪嗔 殺生害命 利已損人 大斗小秤 瞞昧愚民 惡口兩舌 綺言狂語 倚強凌弱 仗富吞貧 淫污良善 損害好人 萬過千愆 果報速生 以致上天 遣差五瘟使者 行病吏兵 降下災殃 散與病患 或中風 或傷寒 或瘟疫 或泄瀉 或痢疾 或火眼 或惡瘡 諸般病症 使身心恍惚 形體不寧 臥枕著床 無所求效 輕者旬日痊癒重者箇月沈疴 至於過愆滿盈 經年累月 纏綿不愈 以及喪命殞身 年未半百少壯夭亡 皆是不善之因 以致如斯 


真人再告天尊曰 特開慈憫 開示愚蒙 凡今欲界眾生 不知禁戒 有犯罪愆 難逃憲網 遣降患難 或至夭亡 何由救免 伏望天尊大慈 普施好生之德 廣開救濟之門 矜憐愚昧 免遭災難 於是天尊重告真人曰 此難匪醫不救 匪醫不療 昔有秦神 時為國醫 源洞曉醫 深明脈理 號稱神應王扁鵲 為神最善 積功無量 敕封靈應藥王真君 玄默通乎天地 妙用動乎鬼神 普濟群生 名傳天下 有救八十一難真經 當傳世人 流通看誦 可免患難 若有善男信女 請此真經 至誠安奉 虔心供養 即得永世無災 平生少病 如遇有災之日 即於靜處 建立道場 潔備香花燈燭 請命道士 或自持念救難真經 三過五過 乃至數十百過 致感靈應真君 默送靈丹妙藥 夢寐針炙調治 遂得疾病消除 災厄洗滌 身驅輕健 形體如常 凡有患難 急當焚香誦經 指日平安 於是說靈應真君救八十一難應驗曰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風寒暑濕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解山嵐瘴氣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入風癱瘓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中風不語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感冒傷寒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天行瘟疫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陽毒斑疹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瘧疾纏綿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痢疾腹痛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泄瀉不止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霍亂吐瀉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嘔吐惡穢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大腸秘結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小便不通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五勞七傷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咳嗽虛損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癆瘵口癆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傷食停飲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諸氣閉塞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積聚痞滿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水腫鼓脹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噯氣嘈雜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翻胃倒食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膈噎不通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九種心疼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絞腸腹痛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頭疼眩暈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腰脅疼痛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痰飲痰厥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喘脹哮齁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盜汗遺精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五淋白濁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黃疸黑痘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瘴氣腳痿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邪祟顛狂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驚悸怔忡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小腸寒疝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吐血鼻血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腸辟痔瘺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痞塊癥瘕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手足麻木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耳聾不聽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眼痛不明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牙齒疼痛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乳鵝喉痺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失音不語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尿血便血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惡瘡疔腫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發背惡瘡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瘰癘腫毒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附骨癰疽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疥癩瘡癬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蟅腿頑瘡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筋骨疼痛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破傷生風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刀斧損傷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跌撲損傷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湯火煬燒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誤吞銅鐵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誤吞針刺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誤中蠱毒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誤吃食毒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誤服藥毒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婦人諸病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月閉不通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赤白帶下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胎前產後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難產逆生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胎衣不下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血崩惡漏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吹乳膈乳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小兒風癇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重舌木舌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急慢驚風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痘疹黑靨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痘疔潰爛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疳疾痞塊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吐瀉不止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走馬牙疳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脫肛不收難
靈應藥王扁鵲君 能救一切疾病難
於是真君 玄妙通靈 醫中至聖 藥中至神 元始祖炁
分炁分身 一炁分三 三炁合形 三三九數 九九復生 八十一炁與道合真 以此為願 願救世人 上醫國祚 下拯生民 治療病患 普救群生 若有告者 持誦虔誠 消災消難 祛病延齡 形神俱妙 永保安寧
天尊說經己畢 還於玉京 若人看誦此經者 能酌水獻花 其驗速應 家有此經 人口安寧 佩帶此經 災難不生 褻瀆輕慢 反映其身 於是救苦真人 及諸真仙 十方聖眾 聞說此經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證盟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無上道
四恩三有均利益 十洲三島任逍遙
回向四府眾龍神 禮謝道經師三寶
課誦圓滿福無邊 風調雨順民安樂


元始天尊說藥王救八十一難真經 竟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


 


啟請
仰啟北方四元帥,束縛羣魔大聖尊。
披頭仗劍偉形容,百萬天兵常擁護。
天蓬天猷除兇惡,翊聖真武賜吉祥。
臣今伏願降靈壇,一切灾厄自消散。



  至心皈命禮,六龍陛左,九虎關中,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鐘纔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羣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於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於正道,劈尸千里,斬鬼五形,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祐、延祥滌厄、保寧身命、北極天蓬八十一軍大元帥、護國消魔真君、證果法雲普覆天尊。
  至心皈命禮,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領天罡之次帥,列下土之諸侯,憫凡庸迷謬以喪真,仰聖相大光而作序,讚演諸天之隱韻,述敷大梵之仙章,俯憐崇奉之誠,大賜護持之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祐、延祥滌厄、滋育身命、北極天猷大元帥、普化天帝、證果沖和應善天尊。
  至心皈命禮,帝閫功成,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慾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斬,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析祐、延祥滌厄、護持身命、北極翊聖黑殺大元帥、儲慶保德真君、證果遊行三界天尊。
  至心皈命禮,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玄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一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羣品而掌羣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祐、延祥滌厄、安和身命、北極佑聖真武大元帥、玄天元聖仁威上帝、金闕化身、證果終劫濟苦天尊。
  至心皈命禮,始青天之最上天,清都闕之真妙闕,承五色光明之洞照,一會罕逢,聽九天延祥之玄機,四真可仗,喜遇金方之皇老,重啟塵世之業因,幸元尊垂示以符文,對眾聖重付以祕呪,開大地祈祥之便路,彰大玄有感之赫靈,何灾不滅,何福不臻,依願而行,依誠而應,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靈羣會上,滌厄品中,十方上聖諸天帝 君、三官五帝、日月諸星、北斗南辰、真人神仙、至真大聖、九天丈人、天曹列聖、生日本命、運限星辰、四聖部中靈童力士、神王猛將、北方兵從、法籙威神、嶽漬主宰、祀典神祇、經筵鑒證,一切真靈,伏願愚忱上達,聖駕俯臨,滅灾錄善,而所啟所從,馘毒衛生物作威作福,願與諸含生一心皈命禮。


 


開經玄蘊
天地真元象,人間道德尊。天文書八角,悟者釋邪根。


懃意通丹闕,虔心達紫清。祥煙森八極,瑞靄布仙京。


渺渺三乘理,明明一性存。今思最上法,願得出迷津。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
  爾時,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玉都之闕,靈臺之上,放五色光明,色色俱異,洞照內外,皆使朗徹。大會十方諸天,日月星宿,三官四聖,北斗南辰,真人神仙,至真大神,四維上下,嶽瀆主宰,無鞅數眾,說無為妙道,金光射日,紫靄盈身,法雨遍施,靈風普扇,金童執節,玉女捧香,鸞鳳交嗚,妃后奏樂,座前土木百精皆聽思議。是時座下有一天君,號曰西方白帝七炁天君,執簡長跪,上白天尊曰:臣觀世間人處牢籠,種種不同,或有衣之錦繡,食之珍羞,金殿玉堂,雕梁峻宇,或有朝丐暮覓,服露殘軀,神廟依棲,竄身無地,或有雖生人道,傴僂瘡癩,人皆憎嫌,寒餓困窮,盲聾喑啞,手攣腳跛,身不具足,或為下賤,笞撻苦楚,萬種千辛,無門可告,或有恃上逼下,以強凌弱,未審此因緣何若是?小臣未曉,伏願天顏不捨,大開妙義,以明未悟,以解無知。
  天尊言:善哉,白帝發問斯由,復坐存真,吾為汝說。夫人者,誕育塵寰,戴天履地,自幼至老,自壯及衰,喜名利之華,樂生生之厚,馳逞不息,豈顧危亡,陷溺賢良,任為三業起造,六根竟生,六根既與九結為禍,是故有身即有累,有累即有業,有業即有報,既知有報,全在修持,生諸省悟。且眾生之果,貧窮下賤,宿業相成,富貴榮華,前生所積,善惡昭昭二徑,羣迷任向一途,善者當有善報,惡者乃處惡根,過去今生,如斯是理。
  天君再問:人生或有疾病困篤年命,灾衰邪鬼來侵,妖魔作害,以何善利可以驅除?
  答曰:世人不知己身如風如燭,幻化浮生,念念因循,豈可久長,爭財競寶,利己損他,口是心非,恣情嫉妬,故使妖魔作害,無可依投,致得橫傷,枉遭諸苦,吾家自有四將,當為至誠密念其文,無所不應。
  天君曰:四將是何,惟願慈尊明書其跡。


天尊曰:北方自有天蓬、天猷、翊聖、真武,統領天兵,驅遣將吏,如有急難,可以注念,自降神威,隨念而至,靈光赫赫,殺氣巍巍,魔鬼潜形,精邪伏匿,一切灾殃,盡皆消滅。爾時天尊慜念眾生,即說通天祈祐延祥滌厄四聖神呪。


天蓬呪曰
  天蓬天蓬,九玄殺童。五丁都司,高刁北翁。七政八靈,太上皓兇。長顱巨獸,手把帝鐘。素梟三神,嚴駕夔龍。威劍神王,斬邪滅蹤。紫氣乘天,丹霞赫衝。吞魔食鬼,橫身飲風。蒼舌绿齒,四目老翁。天丁力士,威南禦凶。天騶激戾,威北銜鋒。三十萬兵,衛我九重。劈尸千里,祛却不祥。敢有小鬼,欲來見狀。钁天大斧,斬鬼五形。炎帝烈血,北斗然骨。四明破骸,天猷滅類。神刀一下,萬鬼自潰。急急如律令!


天猷呪曰
  天猷天猷,位列諸侯。上佐北帝,下臨九州。肩生四臂,項長三頭。身披金甲,手執戈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紅光杳杳,紫氣悠悠。雄風靉靉,猛霧颼颼。真氣宛轉,星斗回周。千神自朝,五嶽巡遊。金童鼓吹,玉女歌謳。名列金闕,位鎮酆都。蒼禽獅子,巨海蛟虬。三十萬兵,從我周遊。逢妖即斬,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無休。降臨福氣,滌蕩無憂。無知小鬼,敢有遲留。吾目一視,永作泉囚。急急如律令!


黑殺呪曰
  北方黑帝,太微 六甲 。五帝靈君,光華日月。威震乾坤,走符攝籙。絕斷鬼門,行神布氣。攝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將軍,雷公霹靂。電激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手把帝鐘。頭戴崑崙,行遠天下。搜捉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許拒逆。敢有張鱗,鎮星縛手,北斗收魂。三台七星,持劍斬身。罪不重考,殃及子孫。邪精魍魎,耳不得聞。聞吾呪者,頭破腦裂,碎如微塵。急急如律令!


真武神呪
  乾元有將,頂戴三台。披髮圓象,真武威靈。助吾大道,龜蛇合形。身如山嶽,四氣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劍樹,手執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見吾為血,化作紫塵。魁罡正氣,是吾本身。天符通現,大保乾坤。江河淮濟,五嶽之神。城隍社令,拱聽吾命。指揮綱紀,敢有攝停。上帝有勑,救護羣生。敢有小鬼,捉縛來呈。急急如律令!


  


  天尊再言曰:眾生處於三毒十惡之世,常被諸魍魎精魅、惡鬼邪神、毒蟲猛獸、刀兵水火、杻械牢獄、疾病苦痛,一一纏染,不能自安,吾先曾出妙法,普度眾生,以符圖神呪付諸法學,及三天大魔王分布人間,救護一切,令得自然。凡夫破齋犯戒,違天負地,不識因緣,不知善惡,不親聖教,不近仙宗,漸入邪風,隨諸煩惱,明明造惡密密,故為恣縱身心,損傷物命,天道不遠,如鑑如水,一一無差,是故毒風惡氣,六天魔鬼,遍滿人間,流行殺伐,中害死傷,日夜萬計,不可稱量。吾遣諸天十極神王下降人間,廣行救度,拯濟眾生,令得清吉,人豈知之。今後世人若能投承大道,篤敬真宗,謝過祈恩,禳灾益筭,無門可解,或新蓋宅宇,動土興工,犯觸禁方,當於中庭燃燈七盞,備時新五菓,燒種種名香,至心望北念經,朱書四聖靈符,貼於舍內四隅,自獲禎祥,四天帝王四聖元帥來下扶護。此之妙典,所禳者伏,所求者應,所陳者達,所啟者從。


四聖真君應號真符
第一北極天蓬大元帥,延祥滌厄,保寧身命。
第二北極天猷副元帥,延祥滌厄,滋育身命。
第三翊聖儲慶保德真軍,延祥滌厄,護持身命。
第四北極佑聖真武帝君,延祥滌厄,安和身命。
  


  天尊曰:此四聖名號經呪,其功甚大。若遇年灾月厄,當面北焚香,存神靜慮,至心禮念,皆得消散。
或遇身多疾病,服藥不痊,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清肅。
或遇蝗蟲作害,旱澇為灾,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平寧。
或遇灾厄相纏,不能解釋,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清吉。
或為邪精為怪,侵害損傷,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驅除。
或遇宅宇不寧,財物耗散,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康寧。
或遇身遭牢獄,酷受苦刑,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天仙兵馬,四聖將軍保護其身。
此經乃吾家隱祕之文,上帝幽玄之典,若遇本命生辰,及諸齋日,清靜身心,或為父母,或為兄弟,或為己身,或為骨肉,或自禮念,或請正一道士,或三或五或七,以至四十九員,當於聖前至心轉誦,亦有靈童力士、神王猛將、北方兵從,依願而行,依誠而應。


  爾時,天尊即說四聖都呪曰:
北方有將,上帝靈尊。披頭仗劍,主管四維。天上地下,咸使聞知。
刀劍如雨,器仗光輝。逢魔即殺,見善令歸。若遇凶灾,至心轉持。
飛戈擲火,上徹紫微。身命之宮,有厄相隨。急難為吉,日月並齊。
今時即念,得獲悲慈。三五將軍,保護吾身。金光靄靄,霹靂轟轟。
逆吾者死,避之者生。內外家眷,得保清寧。天罡魁星,三十萬兵。
毒龍猛獸,巨海金精。貪狼巨門,禄存文曲,武曲廉貞,左輔右弼,
斬邪破軍。真光速到,萬鬼濳形。急攝急攝,不得久停。合門昌吉,
昇入無形。急急如太上混元皇帝律令!
黃紙朱書四聖都符,佩帶則無不應驗。

  道言:四聖元帥永鎮玉帝殿下,統攝三界妖邪,每歲常乃降於人間,察人善功,賜人昌吉,保持帝祚,覆廕羣迷,斷絕惡根,增延禄壽。若世人精專,嚴潔禮念,若一遍,保鍊形骸,誦之二遍,得獲清寧,誦之三遍,內外安和,誦之四遍,神兵自護,誦之五遍,魔鬼遠潜,誦之六遍,身絕病苦,誦之七遍,得見真光,誦之百遍,三界保舉,誦之千遍,永睹禧祥,誦之萬遍,身處仙宮,與道合同。斯文為修行之徑路,作進道之梯航,內能保煉其真,外可屏除其業,靜中觀靜,玄中又玄。於是諸天仙聖得聞妙義,得獲真篇,踴躍歡欣,喜不可計。


  天君進前作禮,上謝天尊而獻頌曰:至道尊元,包育諸天。本寧本靜,乃聖乃仙。抱黃回紫,出青入玄。天尊悲慈,開演真篇。妙理希夷,上坤下乾。匪彫匪斲,弗黨弗偏。體而用之,身登大千。元罡萬化,播運機權。無為無礙,處乎湛然。今獲靈文,上聖親言。若悟之者,浩劫綿綿。壽齡遐遠,福祿長堅。得處清靜,永向道前。
  天尊告諸天仙曰:我等誓願流傳此經,若人誠心堅懃,即使灾消福降,永得仙真護持,子孫不絕,世世生生睹天尊前諸聖說經已竟,受得妙法,迴車乘鶴,鳳輦雲軿,拜謝天尊,奉辭而退。


太上長生延壽集福德經

爾時,元始天尊於赤明劫,與諸真仙上聖、長生大君、五福神王、諸天龍神,詣化城國霄陵園中、善福堂內芝英臺上,說劫運功德。時有長生護福神王從座而起,禮白天尊而作是言:今見諸方世界有諸男女,行諸善道,未入法門,常被水火刀兵灾病所臨,來入法門,修何功德,令得安樂,年壽長遠,衣食自然,伏願慈悲廣垂開度。


天尊答曰:善哉,神王能為眾生開發道要,自今已後,若有眾生歸依信奉無上大道,感生化恩來入法門者,先令平等,挫銳解紛,行三清浄:第一身清浄,第二心清浄,第三口清浄。三業浄者,然後可付三洞上法,永劫無息,常居天堂,五福長集,百靈保衛。若遇三元、五臘、八節、四時、本命生辰,於清浄堂中燒眾妙香,東向長跪作禮,叩齒咽液,而念長生延壽呪曰:
玄玄真一身,演經九天文。飛行大羅界,金臺朝皇人。


長生無苦根,年齡依華椿。百骸洞瓊光,虔謝白元君。


念畢,叩齒三通,咽液三過,暝目觀身,端坐五色光中,又念集福德呪曰:


玉臺童子書,靈仙保其門。福德隨日新,身光晃三天。


紫蓋羅千宮,心歸無上尊。五福長綿綿,密護玄中人。


天尊言:若復有人行持、志念此經,神魂洞徹,外散鬼魔,福德日積,體入自然,身有光明,永歸正道,世世安樂。是時護福神王聞天尊說此廣大福報,冥心諦信,稽首叩頭,仰謝玄恩,高發雅音而作頌曰:
天尊玄化育,真教十方土。功德霑見在,壽筭無窮數。善福積吉祥,禮謝玄中主。
說是頌畢,諸仙眾聖及天龍鬼神城國人等,悉發無上道意,開悟善心,信受奉行,禮畢而退。


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



爾時。泰清仙境。太上老君於永壽年中。與徵士張真人。屢慶會於於蜀都。以西斗靈文授之。


以其能修謹奉行。於是


太上老君復現金身。於清虛中昇玉局座。敷宣正教。而又垂言。金鉞前戮。巨天後沖。降伏魔


魅。孰敢不從。執籙把符。玉女金童。延生保命。乘雲御風。生身受鍊。度世無窮。


老君是時乃宣咒曰。


惟被中央。總領四方。提攝萬象。超卓紀綱。彰善罰惡。琅函玉章。漂落萬鬼。摧折鋒鋩。度


世無量。名昭彼蒼。供養尊禮。掃除不祥。至心奉受。昇天翱翔。急急如律令。


中斗第一赫靈度世真君。


中斗第二斡化上聖真君。


中斗第三沖和至德真君。


太上曰。惟有中斗位居五天之中。四方拱衛。尊大無極。主天元氣。統領諸天。秘文洞章。天


人所寶。吾今告誡叮嚀。用傳下世。濟度群迷。為世津梁。傳非其人。若生忽慢。天真不許。


繼世被殃。吾念汝能洗心澄慮。嚴潔崇奉。孜孜不倦。終始一節。確守素志。可不為汝陳敘。


說此中斗奧章。正一天師乃稽首作禮。諦聽敬受。老君告正一天師曰。惟彼穹蒼。位處中央。


端居靜密。開列混茫。四極輔翼。大赫丕光。七政璇璣。兩曜伏襄。統攝萬象。提振紀綱。嚴


校諸天。無極神鄉。三官九署。十二河源。二十八宿。三十二天。普得擁護。降福無殃。蠲除


罪簿。落滅惡根。東斗主算。西斗記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巍然至尊。天人受


度。曠劫長存。三途五苦。八難三迍。承茲正教。昇入金門。


老君謂正一天師曰。中斗之氣。生於四斗。成始成終。造化之源。青帝護魂。白帝侍魄。赤帝


養氣。黑帝通血。 黃帝中主。萬神無越。青天魔王巴元醜伯。赤天魔王負天擔石。白天魔王反


山六目。黑天魔王監醜朗馥。黃天魔王橫天擔力。五帝大魔萬神之宗。總領鬼兵。遏除群凶。


旌旗寶仗。嚴駕夔龍。驅雷掣電。周遊太空。金鉞前戮。四極歸真。高尊之像。沖靈帝君。至


尊大聖。端拱圖列。精神存想。懇禱心願。如得監度延生。但依經法嚴奉供養。於有災之日。


或於本命之日。或於三元八會之辰。鋪設淨壇。以時果名花寶香供養。宣告科儀。清靜身心。


啟請真聖。醮謝罪業。真聖歡喜。益算延年。無願不從。九祖生天。名籍仙都。逍遙上清。


老君告正一天師曰。五方所秘靈音。吾悉傳於下世。濟度眾生。永離沈淪。為世之寶。功莫大


焉。


老君復告正一天師曰。五斗符相靈文。五斗真君名號。宿有道緣。方得值遇。供養尊禮。威烈


靈驗。善惡災祥應猶影響。切在專心無得輕慢。汝宜確守精專。敬之。戒之。勿忘宣布。


老君付囑訖。乃昇天而去。天師頂禮拜謝。傳之於世。藏之金匱。化度無窮矣。


                        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   


太上說西斗記名護身妙經



時。太上老君降蜀都。以永壽二年正月七日。為正一天師說東斗長生經。竟復於是月十五日


。又降蜀都。夜半靈景。光照數千里。平地如水。有白玉高臺在空玄之中。老君隱几而坐。詔


正一天師而謂曰。吾有玄元大聖西斗真經。乃上天所寶。度人無量。五天司會。靈斗之君。天


人有命。闕一不可。吾又觀見。眾生善惡功過。增減死生。無不歷關西斗。大計之司。校錄世


人。受度之名。干屬命數。無失毫分。吾所以屢降授汝靈章。危此西斗大計。帝君記人善惡。


書人功過。吾今為汝演說。流傳世人。使汝盡得五天之道。天中之文。五元之靈。飛昇自然。


普度無窮也。


老君告正一天師曰。玄元無形。窮極杳冥。大向無為。五斗尊靈。惟西方大帝。主天之柄。盛


猛號令。降魔至神。典司內外伐戮之事。搜察容隱邪鬼之形。下記世人。有善必錄。有惡必記


名號。散殊生死之限。常有八百千萬億。輪轉周回。照見三途五苦。十善九泉之境。凡有去來


必經方會之籍。巨管琅篇。校錄群靈。受度之名。非此不行。太玄有命。西斗帝君。吾見太靈


府中謠歌洞文。天之所寶。秘莫得聞。吾今以汝能尊奉大道。復為汝說西斗大計之經。若能至


誠尊敬。轉相受誦。身得玄籍琅篇。書其功勤。上聞諸天。天部監授。聞奏玄元。玄元之上。


隨名度世。名有善惡。行有功過。昭然不隱。記於玄籍。吾今受汝。西斗靈音。與世流行。救


度幽冥。至真之章。普度無窮。


老君曰。天道常象。西斗記名。無寂無響。玄玄上清。太威真帝。萬億神兵。金鉞巨天。孰敢


留停。殺伐斬滅。魔靈妖精。吾左有元榮。右有玄英。招搖豐會。統領魔形。世人有命。干及


死生。善惡根本。如纏如縈。飛天神王。照吾光明。符籍之上。毫分叮噹。我有洞章。至聖至


靈。至人得之時飛昇。世人奉之。通關元庭。冥運真默。大明朗星。急急如太上律令。咒曰。


虛明沖寂。以道為根。上極無上。紫微帝君。真中有靈。玄經正神。萬億神兵。森羅糾紛。


昭朗威令。總領人身。巨明終始。太皇高真。急急如律令。


西斗第一白標真君。


西斗第二高元真君。


西斗第三典皇靈真君。


西斗第四將巨威真君。


老君曰。凡誦是經。必須齋戒沐浴。寂默正身。西向而立。扣齒數通。至心拜望。先念西斗大


聖帝君二十一遍。然後誦經。凡有請告。醮禳災禍。必於本命之日。或每月七日九日十五日。


嚴置壇場。高及七尺。低及七寸。方闊九尺。用通帛七尺為幡。書。


大聖西斗帝君之字。標於竿首。或羅列珍寶。或則種種香花勿輕其文。。置於壇上。或在家


庭。或在觀宇。於中夜中修設淨醮。迎拜


帝君。所有奏請。西望叩頭。密誦真經。無不應驗。長善絕惡。名記諸天。有聞靈音。萬災不


干。斯經微妙。無量度人。


太上說經周竟。重告天師曰。西斗玄奧。汝盡得之。傳於下世。勿輕其文。信受奉行。斷死續


生。吾於曜靈七萬年復與。於此演說玄極。是時老君垂示經畢。寂無遺聲。若有若無。不知所


在。天師受之。傳於世矣。


                                                                                                                            西斗記名護身妙經    終


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



老君告正一天師曰。天道冥運。文象玄應。昭而不言經。星常宿中外。官品各有司主。凡一百


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二星。二十八宿兩曜五星。皆在璇磯。以齊七政五天。大號靈斗帝君


。南北見候。東西均平。光極中央。臨照西方。吾為汝說玄文洞章。世人受誦。變災為祥。志


士得之。玄景靈光。吾已為汝說。北斗本命之訣。南斗六司之文。度人無量。劫劫長存。吾今


復為汝說。玉靈瑤篇東斗帝君之命主算延年。使傳下世。能度三途五苦八難之厄。能與削死上


生大計之令。總監形魂。玄妙真默。無極無窮。老君曰。東方之神以斗為靈。長生大聖。韓君


丈人。執我之柄。不死之神。輔我之左。長生之君。弼我之右。司馬大神。行我之政。司命司


籙。延壽益算。無量度人。青帝與我護魂。太上與我扶身。巴元醜伯。魔王之真。從我所願。


延救天人。急急如律令。咒曰。


大道著明。寂默玄真。五斗中通。四時生成。北都萬鬼。遏人年齡。我有洞章。度世長生。


供養尊禮。主人精神。玄中有玄。峨峨玉京。急急如律令。


東斗第一蒼靈延生真君


東斗第二靈光護命真君


東斗第三關天大衛集福真君


東斗第四大明和陽保和真君


東斗第五尾極總監真君


老君曰。凡人受誦。必須至誠。齋心東向。扣齒心拜。危坐閉目。存神如見東方無極之鄉。


玄靈帝君。至真大聖。無鞅之眾。羅列周匝。如得監度。有災之日。宜於本命生辰。月之朔望


。月之九日。或家庭觀宇。以時花珍果。焚香敬念。望東斗帝君。醮謝罪業。求益壽年。大靈


所與。獲福無量。至人授度。逍遙上清。此經玄奧。深不可詳。


太上說經周竟。於玉局座。謂天師曰。玄文秘法。授非其人。殃及九祖。所以賜汝。流行正


道。救度天人。令得長生。天師再拜頂禮。受之如法奉行。自此傳於是矣。


         東斗主算護命妙經   


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



爾時。老君告天師曰。此經乃九天八會之真文。三洞三清之上道。


原始天尊。昔經歷於七億萬劫。天地始終。人倫生死。五運變遷。萬彙興衰。


天尊於今。猶宴居景雲之上上清之境。修鍊至真。敷洋妙道。愍念群生。大慈不捨。吾昔得傳


付是經。今當授之於汝。汝宜選奉道之世。謹修行之人。天陽地陰。一合而生成兩曜。兩曜行


度五緯周天。是謂七政。則七星九元北斗也。每以杓隨月建。分指節氣。二十四氣二十八舍。


應下土七十二候三十六禽舍。中有斗宿六星。是則號南斗六司。與北斗七政分職。共理三才六


合八卦九宮。總轄中外百辟。官品乃紫微太極兩樞都曹也。上係十二分次天真靈神。下統十二


分野地祇主。主四瀆五嶽九州八紘。名山大川城隍社廟。中及人民群類萬物。無不計係。其簿


籍掌握世人善惡矣。北斗位處坎宮。名同月曜。降神於人。名之為魄也。主司陰府。宰御水源


。將濟生聚。功莫大焉。南斗位處離宮。名同日曜。降神於人。名之為魂也。主司陽官。宰御


火帝。將濟動用。德莫大焉。洎有天地迄至於今。二司兩極。同共陶鑄萬品。生成萬物。注擬


天人之爵秩。增減士庶之奉祿。延保年齡去留災福。莫不尤其與奪也。所以然者。乃知陽日陰


月。南北二司。魁斗魒罡。受性水火。稟質陰陽。助天地而育物。體道德而垂光。物得而豐也


。非此而孰能乎。人得而生也。非此而孰能乎。是故。


天尊殷勤嗟憫。觀爾含靈一如赤子。闡教救護。令保生性。其救護法。使一切善男善女。不以


高卑。皆應志心常當恭敬。若或時睹日曜月曜。南斗北斗。則鎮重叩頭。請乞佑護。願賜恩福


。上言呼稱。至聖至尊真宰真君。矜哀凡冗。宥赦過咎。及再拜。不得懷於輕慢。反招殃累。


老君曰。爾等男女。能依吾所授。奉教而行者。若有所告請。欲消災度厄。曾福延年。保家屬


之團圓。祝封疆之寧謐。或欲免息塚訟。削死注生。皆當上章投詞。設醮求請。無不如意也。


爾時。


老君為為天師重宣言曰。


南斗火官除毒害。北斗水神滅凶災。一切所求皆稱遂。萬般滯悶悉通開。


能依經法冥心醮。必當隨願契靈臺。凡在有情常頂禮。禍厄無因輒敢來。


老君曰。神真之妙。凡世難言。凡夫愚昧。貴遠賤近。近者身也。目見日月星斗。耳聞風雷韶


雅。鼻嗅蘭麝腥臊。舌了甘辛酸苦。口宣言語音響。至於手執足行。自生及老。皆不可離水火


。今凡夫見之若不見。聞其言如甚聵。殊不知成立生性。皆是天地日月星斗與之。假如四大正


茲一氣。生生之生全繫水火。水火比於道之真體。故不可暫離。可離而獲存者。非物非人。吾


今叮嚀與在世男女。說此要道。普令發心。求請醮獻。知有神真。信吾教示。更能於四時月旦


。八節十二氣。三元三會。五臘本命。是諸良時吉日。皆可上章拜表。投詞獻款。請啟恩福。


懺罪消災。然燈獻果。供養禮拜。其福無量也。


南斗第一天府司命上相鎮國真君。


南斗第二天相司錄上相鎮嶽真君。


南斗第三天梁延壽保命真君。


南斗第四天同益算保生真君。


南斗第五天樞度厄文昌鍊魂真君。


南斗第六天機上生監簿大理真君。


如是六星真君。六星童子。火鈴將軍。凡人轉誦此經。切須至誠虔心禱祝。無不應驗。唯在精


勤拜表上章。真聖自降。必獲延年長生道性。


老君曰。此六司真君。神性急速。能傾心求請。無願不從。神真感應人心。隨事皆諧偶也。夫


萬行之本一身之根。在乎道氣保固形命。形命保保固在乎教法。教法存乎科儀之細密。聲發響


應形動。影隨形從新移。發足動步神靈微妙也。南斗北斗陶魂鑄魄。魂既受鍊。乃遷轉生人。


能依吾教法。謝以往之非。補將來之短。洗滌眾災。拜迎百福。唯在嚴潔崇敬。罄志投誠。必


獲度世之僊道。共日月之同年。若有深信之士。能修設兩極二斗。同醮一壇。各像斗星立壇。


炷列香登。鋪排敬茶。貢獻果實。香花淨水。糖餅油餅。荷蒸乳蒸。棗湯細茶。不須酒脯。此


最為要道。以斯迎請神真。真聖歡喜降臨。速得賜其福佑。


老君演此真妙經竟。正一天師與弟子王。長座前再拜禮謝。謹奉


道旨。廣為傳行。


                                                                                       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    終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開經玄蘊咒


寂寂至無宗。虛峙劫仞阿。豁落洞玄文。誰測此幽遐。一入大乘路。熟計年劫多。不生亦不


滅。欲生因蓮花。超凌三界途。慈心解世羅。真人無上德。世世為仙家。


爾時


太上老君已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在太清上境太極宮中。觀見眾生億劫漂沈。週迴生死。或居人


道生在中華。或生夷狄之中。或生蠻戎之內。或富或貴。或賤或貧。暫假因緣。為無定故。罪


業牽纏。魂繫陰司受苦。滿足人道。將違生。居畜壽之中。或生禽蟲之屬。轉乖人道。難復人


身。如此沈淪。不知自覺。為先世迷真之故。受此輪迴。乃以哀憫之心。分身教化。化身下降


至於蜀都。地神湧出。扶一玉局。而作高座。於是


老君昇玉局坐。授與天師北斗本命經訣。廣宣要法。普濟眾生。


是時


老君告天師曰。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假使得生。正法難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多種罪根


。多賜巧詐。多恣淫殺。多好群情。多縱貪嗔。多沈地域。多失人身。如此等緣。眾生不悟。


不知正道。迷惑者多。我今哀見此等眾生。故垂教法。為說良緣。令使知道。知身。知性命皆


憑道生。了悟此因。長生人道。種子不絕。世世為人。不生無道之鄉。不斷人之根本。更能心


修正道。漸入仙宗。永離輪迴。超升成道。我故示汝妙法。令度天民歸真知命。可以本命之日


修齋設醮。啟祝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薦福消災。奏章懇願。虔誠獻禮。種種香花。時新五


果。隨世威儀。清淨壇宇。法天象地。或於觀宇。或在家庭。隨力建功。請行法事。功德深重


。不可具陳。念此


大聖北斗七元真君名號。當得罪業消除。災愆洗蕩。福壽資命。善果臻身。凡有急難。可以焚


香誦經。剋期安泰。於是


大聖北斗解厄應驗曰。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三災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四殺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五行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六害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七傷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八難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九星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夫妻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男女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產生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復運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疫癘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疾病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精邪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虎狼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蟲蛇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劫賊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枷棒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橫死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咒誓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天羅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地網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刀兵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水火厄。


於是七元君。大聖善通靈。濟度諸厄難。超出苦眾生。若有急告者。持誦保平安。盡憑生百幅


。咸契於五行。三魂得安健。邪魅不能停。五方降真氣。萬福自來井。長生超八難。皆由奉七


星。生生身自在。世世保神清。善似光中影。應如谷裏聲。三元神共識。萬聖眼同明。無災疫


無障。永保道心寧。


老君曰。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為造化之樞機。作人神之主宰。宣威三界。統御萬靈。判人


間善惡之期。司陰府是非之目。五行共稟。七政同科。有迴死注生之功。有消災度厄之力。上


至帝王。下及庶人。尊卑雖則殊途。命分俱無差別。凡夫在世迷謬者多。不知身屬


北斗。命由天府。有災有患。不知解謝之門。祈福祈生。莫曉歸依之路。致使魂神被繫。禍患


來纏。或重病不痊。或邪妖剋害。連年困篤。累歲迍邅。塚訟徵呼。先亡復連。或上天譴責。


或下鬼訴誣。若以此危厄。如何救解。。須投告


北斗。醮謝真君。及轉真經。認本命真君。方獲安泰。已至康榮。更有深妙不可盡述。凡見


北斗真形。頂禮恭敬。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太星君。子生人屬之。


北斗第二陰精巨門元星君。丑亥生人屬之。


北斗第三真人祿存貞星君。寅戌生人屬之。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卯酉生人屬之。


北斗第五丹元簾貞罡星君。辰申生人屬之。


北斗第六北極武曲紀星君。巳未生人屬之。


北斗第七天關破軍關星君。午生人屬之。


北斗第八洞明外輔星君。


北斗第九隱光內弼星君。


上臺虛精開德真君。


中臺六淳司空星君。


下臺曲生司祿星君。


如是真君名號不可得聞。凡有見聞。能持念者。皆道心深重。宿有善緣。得聞持誦。其功德力


莫可稱量。若正信男女值此真經。智慧性圓。道心開發。出群迷。逕入希夷門。歸奉真宗。達


生榮界。於三元八節。本命生辰。北斗下日。嚴置壇場。轉經齋醮。依儀行道。其福無邊。世


世生生。不違真性。不入邪見。持經之人。常持誦七元真君所屬尊號。善功圓滿。亦降吉祥。


即說北斗咒曰。


北斗九辰。中天大神。上朝金闕。下覆崑崙。調理綱紀。統制乾坤。大魁貪狼。巨門祿存。文


曲簾貞。武曲破軍。高上玉皇。紫微帝君。大周天界。細入微塵。何災不滅。何福不臻。元皇


正氣。來合我身。天罡所指。晝夜常輪。俗居小人。好道求靈。願見尊儀。永保長生。三臺虛


精。六淳曲生。生我養我。護我身形。


「鬼斗」「鬼勾」「鬼賈 」「鬼行」「鬼畢」「鬼甫」「鬼票」。急急如律令。


老君曰。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之所主掌。本命神將。本宿星官。每歲六度降在人間。


降日為本命限期。有南陵使者三千人。北斗真君七千神將。本命真官降駕。眾真悉來擁護。可


以消災懺罪。請福延生。隨力章醮。福德增崇。其有本命限期將至。自身不知。不設齋醮。不


修香火。此為輕生迷本。不貴人身。天司奪祿減算除年。多致夭喪。迷誤之者。雖欲經訣。懷


不信心。毀謗真文。如此之人。身謝之後。淪莫三塗。漂沈諸趣。永失人身。深可悲哀。自致


斯苦。若本命之日。能修齋醮。善達天司。一世於本命限期間。開轉真經。廣陳供養。使三生


常為男子身。富貴聰明。人中殊勝。其有生。身果薄。雖在人中。貧窮下賤。縱知本命無力修


崇。能酌水獻花。冥心望北極。稽首禮拜。念本命星君名號者。亦不虛過。本命限期皆得延生


注福。繫係人身。災厄蠲除。獲福無量。天師歡喜。踴躍作禮。讚嘆難可。得遇無上法橋。


老君重告天師曰。世人罪福善惡皆屬天司。懺罪消災莫越。修奉遇本命生辰。告身中元辰。驛


馬削落。三災九厄保見。今眷屬安寧。凡有上士於本命生辰。持此真文者。外伏魔精。內安真


性。功霑水陸。善及存亡。悔過虔恭。漸登妙果。重立玄功。證虛無道。乃得聖智。圓通隱顯


。出有入無。逍遙雲際。昇入金門。與聖合真。身越三界。永不輪轉。壽量無窮。快樂自在。


凡有男女。於本命生辰。及諸齋日。清靜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認北極本命所屬星君。隨心


禱祝。善無不應。災罪消除。致感萬聖千真。俱來衛護。此文所在之處。千真敬禮。萬勝護持


。魔鬼潛消。精靈伏匿。世有災殃。悉皆消滅。是名北斗本命延生。經訣乃修真之逕路。得道


逍遙皆因此經。證聖成真皆因此經。出離生死皆因此經。保護男女皆因此經。保命延年皆得自


在。永為身寶。福壽可稱。保而敬之。非人勿示。


老君說經將畢。龍鶴天仙來迎。還於玉京。是時天師受得妙法。而作是言。誓願流行。以傳善


士。若有男女受持讀誦。我當與十戒仙官所在擁護。於是再拜


老君而說讚曰。


家有北斗經。本命降真靈。家有北斗經。宅舍得安寧。家有北斗經。父母保長生。


家有北斗經。諸猒化為塵。家有北斗經。萬邪自歸正。家有北斗經。營業得稱情。


家有北斗經。闔門自康健。家有北斗經。子孫保榮勝。家有北斗經。五路自通達。


家有北斗經。眾惡永消滅。家有北斗經。六畜保興生。家有北斗經。疾病得痊癒。


家有北斗經。財物不虛耗。家有北斗經。橫事永不起。家有北斗經。是保亨利貞。


老君曰。善哉善哉。汝可宣揚正教。福利無邊。普及眾生。永霑勝善。天師稽首禮謝。信受奉


行。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太上元始天尊說玉皇本願尊經



爾時


元始天尊在鬱羅蕭臺玉山上京。與五老上帝。三元大帝。十極高真。無鞅仙眾。說無上至真妙


道。開悟天人乎見祥光萬道。充滿虛空。旋結成篆。絡繹可紀。時有慈悲度厄真人。即從座起


。越班而出。稽首作禮。上白天尊曰。未審。今此玄苑以何因緣。特現金光妙篆。天尊凝神良


久。言曰。光嚴國內妙樂中土。嗣位儲君。以清靜心。發宏誓願。緣放神光。成斯妙篆。四真


再拜。稽首白天尊曰。光由願起。篆借光成。所發何願。請言其實。於是天尊即命上元捧硯五


老。執筆仰睇雲篆。而述其願。


一願萬二千天不相背害。


二願九萬億光琉璃燦爛。


三願歷劫種親早登道果。


四願所有眷緣福慧增添。


五願東山碩儒賢聖文物。


六願西域袈裟力地參禪。


七願在在處處身住妙樂。


八願世世生生無有淪毀。


九願生吾國者不復女身。


十願侍吾前者與吾同尊。


十一願聞吾香者承恩受度。


十二願稱吾名者五逆不干。


十三願常睹慈顏不視邪色。


十四願耳聞妙法諦聽真詮。


十五願鼻觀寂靜常嗅妙香。


十六願舌無雜味恬淡太玄。


十七願身無困憊久視常樂。


十八願意不散亂守我三元。


十九願自修自證普度群品。


二十願人過人惡皆屬己愆。


二十一願怨我仇我時下消釋。


二十二願親我德我聽其自然。


二十三願卑者就下非洶非湧。


二十四願高者聳峙不騫不崩。


二十五願水陸禽蟲為麟為鳳。


二十六願山川草木成桂成蘭。


二十七願因親及親同赴帝京。


二十八願從劫至劫不墮凡流。


二十九願忍辱仁柔堅固道體。


三十願度人無量永證金身。


三十一願玄座說法天人悅慶。


三十二願讚詠洞章金仙雲從。


三十三願山林坡阪無復高下。


三十四願四維八極至邇非遐。


三十五願所有宮殿金玉成飾。


三十六願所經雲衢寶網交加。


三十七願鈞天妙樂隨光旋轉。


三十八願祥雲紫霧常護玉軒。


三十九願玉樹鮮花珠寶蒨燦。


四十願芝草綿負景秀丹田。


四十一願火棗交梨密綴林樹。


四十二願仙丹妙寶羅列後前。


四十三願陰陽和合非寒非暖。


四十四願華池頻浴何盈何淺。


四十五願所服裳衣無損無縫。


四十六願所食雲饌無欠無餘。


四十七願飛鳴應節皆中玄韻。


四十八願龍戲麟盤祥舞天端。


四十九願慈光遍燭有求必應。


五十願威德無極莫敢不從。


五十一願初證仙品各思踰舍。


五十二願願未登道勇往直前。


五十三願割愛學道為吾弟子。


五十四願行藥治病亦列仙班。


五十五願敷揚神功恢宏正化。


五十六願捨己血肉永斷慳食。


五十七願我願人願人願我願。


五十八願願亦非願非願亦願。


天尊即說偈曰。玉帝功德大。宏誓身如海。廣修無量劫。應證無上尊。十方悉皈依。仙佛神聖


師。金童收雲錦。玉女納寶函。天龍常擁護。諸真不得聞。我為汝略說。大眾宜諦聽。


是時五老上帝。三元大帝。四大真人及諸仙眾。聞是偈已。各各歡喜。踴躍稽首。頂禮天尊。


奉辭而退。


                                                                                                      太上元始天尊說玉皇本願尊經   


黃帝陰符經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


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機。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


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


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


 


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


 


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


 


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


 


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靈寶定觀經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捨事。外事都絕。無與忤心。然後安坐。內觀心起。若覺一


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除滅。晝夜勤行。須臾不替。惟


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然則煩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


甚難。或息不得。暫停還失。去留交戰。百體流行。久久經思方乃調熟。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千


生之業。少得靜己。則於行立坐臥之時。涉事之處喧鬧之所。皆作意安。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


靜處喧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


自恆調適。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


。不以處喧無惡。強來就諠。以無事為真宅。有事為應跡。弱水鏡之為鑑。則隨物而現形。善巧


方便。唯能入定。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若定不求


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滋定慧。雙美無極。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


精百魅隨心應見。所見天諸仙真人是其降也。為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業


日銷新業不造。無所罣礙迴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覺


諸塵漏。二者宿族普銷身心清爽。三者填補夭損還年復命。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五者鍊形為


氣名曰真人。六者鍊氣成神名曰神人。七者鍊神合道名曰至人。其於鑑力隨後益明。得至道成慧


乃圓備。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云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


然。


太上老君戒經

戒上


老君西遊將之天竺。以道德二經授關令尹喜。喜受經畢。又請持身奉經之法。


老君於是復授喜要戒。普令一切咸持度世。於是說頌三章。


樂法以為妻。愛經如珠玉。持戒制六情。念道遺所欲。淡薄正氣庭。蕭然神靜默。


天魔並敬護。世世受大福。鬱鬱家國盛。濟濟經道興。天人同其願。飄渺入大乘。


因心立福田。靡靡法輪升。七祖生天堂。我身白日騰。大道洞玄虛。有念無不啟。


練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悉歸太上經。靜念稽首禮。


於是尹喜聞說頌已。稽首而立。請受戒言。


老君曰。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媱。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是為五戒。


若清信男與清信女。奉持五戒。畢命不犯。是為清信男清信女。


老君曰。戒殺者。一切眾生含氣以上。翻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


老君曰。戒盜者。一錢以上。有主無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


老君曰。戒媱者。非夫妻。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


老君曰。戒妄語者。若不聞不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


老君曰。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禮。皆不得飲。


老君曰。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不毀。是


為清信。得經得寶。永成道真。於是尹喜聞受既已。再拜而問。何故有五。


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猶天有五精以攝萬靈。地有五藏以攝群生。人有五行以攝神明。戒者


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則三途盈逸。天人虛空。是故五也。


尹喜曰。大乎戒也。何故失耶。


老君曰。本得無失。既失而得。亦無所失。


尹喜曰。敢問其本。老君曰。今當為爾具說其本。諦聽諦聽。受持普為一切之所知也。


老君曰。五戒者。天地並始。萬物並有。持之者吉。失之者凶。過去成道。莫不由之。故其神


二十五也。經文五千是其義也。


老君曰。五戒者。在天為五緯。天道失戒。則見災祥。在地為五嶽。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


在數為五行。五數失戒。則水火相薄。金木相傷。在治為五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


為五藏。五藏失戒。則性發狂。


老君曰。是五者。戒於此而順於彼。


故殺戒者東方也。受生之氣。尚於長養。而人犯殺。則肝受其害。


盜戒者北方之氣。太陰之精。主於閉藏。而人為盜。則腎氣受殃。


媱戒者西方也。少陰之質。男女貞固。而人好媱。則肺受其沴。


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陽之氣。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則心受其毒。


妄語戒者中央土德信。而人妄語。則脾受其辱。五德相貴。不可虧缺。


老君曰。此五失一。則命不成。是故不殺者。乃至無有殺心。不盜者。乃至無有邪取。不媱


者。乃至無有邪念。不酒者。乃至無有勢力。不妄語。乃至無有漏泄。如是可謂成也。


老君曰。戒中媱酒能生五惡。戒者戒惡也。惡世之中男女讙媱。羅於骨肉。上慢下暴。毀蔑天


德。沈酗爭訟。禍命辱身。妄詐欺誑。罔有所由。六親相盜。非但於他。殺害眾生。利養身口


。如此等輩。見生受業。永墜諸苦。備加五惡。無有休限。如有出者。當在邊夷。短命傷殘。


夫婦醜惡。及不貞廉。貧窮凍露。在處不安。如有財畜。為人所奪。言說不信。人所不親。意


慮昏塞。眾所慢輕。


老君曰。清信男清信女。奉持戒行。見世安樂。無有憂惱。眾所恭敬。見者懽喜。常蒙利養。


一切歸仰。其智深微。處在清靜。四大完堅。故能修集眾法。以成道真。尹喜再拜曰。敢問受


持之法。


老君曰。若男子女人聞法生信。歸身三寶。及時稽顙。歸身大道。歸神大道。歸命大道。男子


女人。捨世邪法。奉持正戒。盡身盡命。終不毀犯。於是讚誦。恭心而受。


老君曰。若復男子女人。受正戒已。進求經法。先當受戒。一一堅淨。然後授與。月修十直。


年用三齋。誦經萬遍。白日登晨。若為人敷說宣通妙義。大利眾生。乃拔三途一切諸苦。以是


功德。能斷宿命無量諸根。得昇上清。無復退墮。


老君曰。清信男清信女。在家出家。受持經法。願樂神仙。日夜誦讀。求諸妙義。去諸諠雜。


調心制性。柔顏善氣。勸諸男女。遠離五惡。受持五戒。供養三寶。取令成就。不擇甘苦。若


具持大戒。苦行精懃。佈施忍辱。捨身救物。若復離世。獨往幽栖。專想至寂。眾難不驚。必


至無為。尹喜曰。奉經有犯乎。


老君曰。十有三者也。


尹喜曰。何謂也。


老君曰。爾諦聽之。十有三者。六塵六識。皆由於心。是故淫貪疾恚。欺盜妄詐。綺言兩舌。


諂利持權。溷集破法。非清信也。天網不失。生死無地。如此等人。非其智分。染洿至法。毀


廢善根。不為善人之所知識。備眾生身。種於媱慾。無所憎避。常懷怖畏。若在地獄。五痛無


間。如此受身。備諸苦惡。物所懷惡。無有救治。生死輪轉。無聞無見。皆由一念中。生至無


數念。其對無窮。


太 上 老 君 枕 中 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常居杳冥。隨機應化以應精誠。子能寂念受


吾真經。能受持者口靜身清。然後誦之。萬惡不生可以治病。


可以延齡。百邪不干。群魔束形。所以然者。一切有情受吾真


氣。乃得長生。今更於中固鍊身形。恒淨三業。澄止六情。自


然五神守護。三一長存。坐臥安穩。魂魄康寧。旦夕兩時三遍


誦經。耳聰目明身強體輕。一如後文。子當諦聽。


老君曰。身中有三萬六千神。左三魂又七魄。身有千二百形


影。體有萬二千精。五臟六腑二十四神。子常念之。勿令離身


。有病三呼。即降其真。


老君曰。欲過度三災九厄。應作是言。我以天為父。地為母。


吾居其中。常如赤子。日為功曹。月為主簿。雷公使者在吾左


右。風伯雨師在吾前後。六甲直符周匝圍繞。青龍扶吾左。白


虎扶吾右。朱雀導吾前。玄武從吾後。北斗覆吾頭。天罡指吾


足。騰蛇在吾手。為吾滅殃咎。吾居丹房中。太一為吾偶。左


三右七。戴九履一。二四為吾肩。六八為吾足。吾居中宮以為


腹實。令敕千鬼萬神各還本鄉。當吾者死。背吾者亡。速出奔


迸。隱匿深藏。天丁力士。斬殺不祥。急急如律令。


老君曰。臨臥之時。當出獸自衛其身。青龍出吾肝在吾左。白


虎出吾肺在吾右。朱雀出吾心在吾前。玄武出吾腎在吾後。等


四獸磨牙厲齒在吾左右前後。辟卻眾邪惡鬼。遠去千里不得妄


來干吾玉房。令吾寢臥安穩。無惡夢寐。急急如律令。


老君曰。還神既畢。即鳴天鼓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過。即閉


氣。從一至十。心闇數之。滿九便止。當存赤氣從口中出。狀


如火光。輪形四布周遍室中。定即內想自然。安寢其中。常能


如是。永無疾病。千妖萬魅莫之敢干。與道合真。長生九視。


子孫昌樂。富貴日興。金車入門。仕官高遷。祿位三公。心忠


志孝。輔弼帝君。急急如太上女青詔書律令。


三 界 伏 魔 關 聖 帝 君 忠 孝 忠 義 真 經

忠義經序 

關壽亭候忠義經十九章,皆侯自製也。晉陳壽演俗通義。似近鄙褻。玆宋學士孫奭編述。南度中

丞張守訂梓。相傳五百餘年。漫無可稽。世人亦不知有是經也。維侯忠義昭宇宙。功烈垂史冊。


祀祠遍天下。黃髮稚齒。極海窮邊。靡不崇重。而侯之隨在。著靈威英顯赫。千戴一日。博幸生


同侯鄉。藉侯庇久。嘉靖丙辰。巡撫荊楚。荊故侯保障區。迄今家至左聯。頂禮如在此。還省辭


楚王殿下。王詢侯故里事。復出忠義經示博。拜賜躍。若侯陡降也。歸舟檢閱後先。紊敘簡篇遺


逸。字畫錯亂差訛。遂為校正重錄。首揭侯像。并述侯辭曹之書。後人仰候之贊。彙成一帙。攜


之京師。繼役關中。未遑浸梓。適都督劉顯移兵守川廣。困以貽之。俾刻荒鎮。以作士氣。以風


忠義。且播之天下。瞻奉者有所持誦。則傚云。 


                                                                                                                  明    兵部尚書蒲州揚博敘事  

三 界 伏 魔 關 聖 帝 君 忠 孝 忠 義 真 經

述志章第一


關聖帝曰。吾本東漢解良居民。黃巾作亂天下招兵。觀榜涿郡偶遇劉張。桃園結義。生死不忘。


吾習春秋。吾知武藝。始除黃巾。三戰呂布。許田射鹿。投鼠忌器。土基被困。失散兄弟。曹操


奸雄。奏封壽亭。吾奉二嫂。吾思兄弟。誅良斬醜。挂印辭曹。霸陵橋上。挑起錦袍。吾宿義司


。明燭達旦。獨行千里。五關斬將。吾斬蔡揚。古城會敘。後遇子龍。周倉歸義。冒雪隆中。三


顧臥龍。義釋曹操。恕斬黃忠。頜牧荊州。勸農講學。單刀赴會。談笑自若。赤璧鏖戰。水渰七


軍。生擒龐德。華夏威名。初封前軍。繼加五虎。定鼎西川。盪寇神武。吾無所長。惟持忠義。


扶漢誅奸。死無畏避。吾年近六。有命在天。視我赤心。聽我微言。為子盡孝。為臣盡忠。父慈


母愛。兄友弟恭。夫婦倡隨。朋友信義。鄉鄰僕婢。真誠和氣。吾言淺近。切用身心。為士為官


。為將為兵。持誦吾言。扶助功名。為農為工。為商為賈。持誦吾言。利盈十五。出海入山。行


軍滅寇。持誦吾言。凱歌捷奏。惟爾兵將。尤我所矜。至誠持誦。精神照臨。民有貴賤。患病犯


刑。家庭道路。交易婚姻。盜賊水火。搆訟鬥爭。至誠持誦。諸事咸甯。平生立心。惟此忠義。


世人欺險。吾所鄙棄。況復天君。酆都諸神。日巡夜察。赫赫威靈。


鴻濛章第二


鴻濛原始。天地未分。大化一體。布氣十分。成就萬象。負抱陰陽。陽餘為男。陰餘為女。化化


生生。迺有倫理。宿命因綠。有善有惡。長短貴賤。富貧厚薄。所作之報。如影逐形。種蘭得香


。種粟得糧。皆係所業。降福降殃。頂天履地。五行正氣。妙道在人。不可輕棄。保之甚難。失


之甚易。若迷正道。必入邪源。貪嗔淫殺。地獄永淹。皆由眾生。自作自受。諦聽吾言。免淪凶


咎。孝順父母。合同六親。盡忠秉節。不犯天刑。五體俱足。十相端成。世間萬物。最貴為人。


氣數章第三


人稟氣數。乃得生身。風土不同。稟受自異。故謂之氣。智愚不同。清濁殊度。故謂之數。數係


干禽。氣係於天。務須學道。以全其元。愚可以智。濁可以清。諦聽吾言。勿虛爾生。


世道章第四


吾嗟世道。不忠不孝。不敬師長。不睦兄弟。夫婦不諧。朋友不義。天地不尊。神明不懼。五穀


不重。三光不避。小秤大斗。殺生害命。姦淫詐逆。積微成著。如此等人。神明厭棄。先奪其魄


。後殺其體。舉世昏迷。自謂得計。一旦無常。委之天地。諦聽吾言。玩此真味。


居處章第五


人生居處。平安為福。勿佔害人。勿施暗毒。不循理法。蛇虫嫁孽。鳥鼠送妖。拋磚打石。驚雞


弄狗。影脅夢逼。更加姦盜。踰牆穴隙。庭戶不甯。小大惶惑。夜嘯其梁。晝瞰其室。牛馬六畜


。亦遭瘟疫。吊客頻仍。禍連骨肉。喪車疊出。悲號泣哭。諦聽吾言。轉禍為福。


配育章第六


世人配育。宜重合婚。三刑六害。隔角交侵。咸池天狗。寡宿孤辰。艱於嗣息。遂至絕倫。不知


生時。太乙在門。聖母衛房。司命在庭。或有冤衍。鬼魅禁忌。致於難產。母子俱廢。諦聽吾言


。平日心田。光明正大。兇禍不纏。多生賢子。以賦蠡斯。臨盆有慶。坐草無虞。


修建章第七


世人修建。不識陰陽。九壘七煞。犯之必傷。太歲將軍。鶴神太白。金神劍鋒。九良七煞。黃旛


豹尾。飛廉刀砧。土家眷屬。一切鬼神。若值興工。有一不戒。病患喪亡。官符橫害。諦聽吾言


。修德作善。天地無嗔。陰陽無害。百神呵護。永世昌大。


功名章第八


士人功名。質賦於天。落落數奇。弗顯弗達。得意者忻。失意者戚。寒窗苦讀。黎火久被。鏖戰


枉攻。主司不契。吾蒞文場。升沉益利。三峽詞源。如流瀉水。諦聽吾言。昌期世際。入轂英雄


。出類拔萃。


游行章第九


軍民游行。尤所當備。下寨安營。出師對壘。須識風雲。堅持忠義。矢心報效。鬼神呵衛。盜賊


騁奸。風波係累。深山窮谷。虎狼魈域。大海長江。蛟龍可畏。幽枉有魂。劫數有會。捉生代死


。鬼妖為崇。游行遭遇。何以處之。中心正直。平生所持。諦聽吾言。謹慎行之。


符訟章第十


人有符訟。亦命所值。天地年月。日主時刻。赤口白舌。皆有神司。出入動舉。避忌須知。朝有


擊聒。夜有剪炒。面是背非。雀角鼠憂。怨詈咒咀。獄訟繁興。謗讟詆詬。刑憲俱存。諦聽吾言


。自反其心。作好作惡。皆由己生。


疾病章第十一


人有疾病。積久弗瘳。沉痾枕席。其故何由。一心不明。五神無主。三生有劫。四大不舉。平日


觸犯。古聖先賢。三光七曜。廟社靈壇。城隍香火。井灶地宅。起居不敬。供奉不職。冥魂冤枉


。牽纏咀盟。前生結釁。怨債交征。諦聽吾言。將心比心。他時執對。即今分明。


命運章第十二


人稟命運。萬有不齊。富貴貧賤。各安其軀。五行奇騫。九曜更變。年逢刑沖。運或剋戰。孤辰


寡宿。羊刃劍鋒。祿逢於敗。馬落於空。動用兇危。行藏坎壈。何以禳禦。自反自省。三官解災


。五方解厄。諦聽吾言。順守不忒。


攝生章第十三


人之攝生。須明道要。能屏眾緣。永除諸害。外想不入。內想不出。五臟清涼。六腑調泰。引氣


太和。注潤身田。仍節飲食。法藥保廷。驅遺三尸。安寂六根。靜照八識。澄妙三元。諦聽吾言


。以永無愆。


瘟療章第十四


天地瘟疫。二十有五。天地蠱毒。二十有四。癆瘵之疾。三十有六。遭此大患。厥有其故。其故


伊何。伏屍故氣。感召深染。塚訟墓注。諦聽吾言。清新告天。上通三界。下徹九泉。追薦魂爽


。超渡祖玄。非藥可療。治在心田。


太樸章第十五


太樸既散。仁義乃興。禮樂既作。奸邪斯行。六義既失。四民有爭。上不寬恕。下不忠貞。全家


疾病。死亡橫生。消耗財物。累歲官刑。性命枉逝。災害相仍。穢雜交染。骨肉伶仃。如此人世


。那能安平。諦聽吾言。敦敘五倫。從謙從厚。必信必誠。守法安分。勿貪勿爭。災消禍滅。百


福咸臻。


慾界章第十六


吾觀慾界。眾生無情。不忠不孝。不義不仁。作多惡業。全無悔心。綱維圯裂。大數自傾。兵火


肆超。玉石俱焚。凶荒洪水。苛政繁刑。備諸苦惱。生意滅絕。人道將窮。何由解脫。諦聽吾言


。勿肆以貪。忠孝仁義。永寶勿愆。一切善惡。皆由心照。為善福生。為惡禍到。


雨暘章第十七


天有雨暘。時有豐荒。雨澤愆期。亢旱為殃。祝融扇禍。赤鼠遊城。海若失經。魚鱉妄行。天災


流行。世所常有。諦聽吾言。修德以侯。順天知時。聽其自來。勤儉畏敬。自免凶災。


生人章第十八


世之生人。賦受上蒼。東斗主算。西斗紀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總監眾靈。青帝


護魂。白帝持魄。赤帝養氣。黑帝通血。黃帝中主。萬神無越。眇眇億劫。混沌之中。幽冥形影


。寥廓無窮。玉帝攝氣。靈風聚煙。千和萬合。自然成真。真中有神。長生大君。諦聽吾言。珍


愛爾生。


業報章第十九


世之業報。何事而成。刻薄一心。雜亂三情。更生疑惑。所為昏昧。恃惡邪行。背真就偽。不仁


不義。違天逆地。欺君伐主。不忠不智。無愛無慈。奸妄侵肆。殘虐百姓。殺戮眾生。嗜強物命


。結諸罪冤。如此作業。冤對無邊。動見患難。不可縷數。橫禍傷生。備受哀苦。 萃諸惡業。來


起無因。人之行事。鬼神監臨。乘汝罪釁。加爾陰刑。眾生不知。猶是妄行。諦聽吾言。安分保


生。無欺無險。無盜無淫。存心守己。香火咸甯。念念弗失。福爾終身。 


                                                                                                            關聖帝君濟世消災集福忠義經    終 


關帝寶誥


關聖大天尊。伏魔真上帝。靈著玉泉山。英風常震世。至大與至剛。浩然成正氣。砥柱立綱常。


日月揭心事。頭戴九旒冠。衣穿龍袞袍。足攝紫雲履。腰懸白玉絛。人間察善惡。雷部與天曹。


生殺惟所令。青龍偃月刃。一念自靈通。不從修證入。非亥亦非牡。太極本無極。元始肇天尊。


救苦同太乙。真君古來傳。崇窗推至德。 

關帝寶懺 


        臣聞 


帝闕巍峨。玉殿玲瓏。仙花燦爛。鸞鶴飛鳴。極嚴寶座。聖化流行。文衡武備。監察分明。統成


三教。克盡五常。大災能捍。大患能禦。大義不屈。大節不移。語大。則佈盡法界語。 語小。則


斂入微塵。精誠貫格赫奕威靈。邪精鬼賊盡自消滅。毒龍猛獸各得藏形。嶽生芝草 海吐蜃樓。治


世清平。景星卿雲。懺悔無極。無極大道。 至心朝禮

上詣三清天尊。中撿圖籙大帝。下策地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南極協天大帝。赤心衛國大帝。


酆都朗靈大帝。護法伽藍大帝。合司文武大帝。錫福延生大帝。乾坤正氣天尊。忠貞貫日天尊。 


紫微協運天尊。神威遠震天尊。扶持社稷天尊。澄清海甸天尊。蠻夷畏服天尊。令人忠義天尊。


令人孝敬天尊。在在昭明天尊。處處感應天尊。消災釋罪天尊。消除業識天尊。寶華圓滿天尊。


        伏以 


天道昭彰。六天道行。貞固不散。神妙體物。困而能守。漸得光明。賤而不苟。漸得營生。富者


莫驕。貴者莫淫。懷刑者枷鎖不聞。奉佛者妖孽不侵。正直者懲善可稱。布施者錫福延生。善哉


善哉。懺悔虔誠。誕登上清。上至帝王。下及庶民。皆大懽喜。信受奉行。 


                                                                                                                                       關聖帝君寶懺    終


通 玄 真 經

卷第一道原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泏泏,沖而不盈,濁以靜之徐清,施之無窮,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遊,鳳以之翔,星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墆,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並應無窮,已雕已琢,還復於樸。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殰,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詘兮,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遂兮通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俯仰兮。


 


 老子曰:大丈夫恬然無思,惔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時為馬,以陰陽為御,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以天為蓋則無所不覆也,以地為車則無所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所不使也,陰陽御之則無所不備也。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照明天下者,執道之要,觀無窮之地。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歸之。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曰:執道以御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萬物之化無不應也,百事之變無不耦也。故道者,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虛無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靜者道之鑒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純粹素樸者道之幹也。虛者中無載也,平者心無累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不與物雜,粹之至也,不憂不樂,德之至也。夫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乎公。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貴欲,捐其思慮。約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寧,思慮平,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遠者,往而復返。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樂忘乎富貴,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幾於道矣。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折毫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間也。真人體之以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故謂之真人。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萬物玄同,無非無是。夫形傷乎寒暑燥濕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傷於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餘。故真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終始,是以其寢不夢,覺而無憂。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曰:夫事生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無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書者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書者也。「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絕學無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害也;物至而應,智之動也;智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怵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是故聖人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不夫情,故通於道者,反於清靜,空於物者,終於無為。以恬養智,以漠合神,即乎無垠,循天者與道遊也,隨人者與俗交也;故聖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是以處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歸之,姦邪畏之,以其無爭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


 


  老子曰: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穢,故不聞道者,無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靜。原人之性無邪穢,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於其若性。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是故聖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為樂不忻忻,其於憂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稱聖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說之者眾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掔於物而繫於俗。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清靜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虛無恬無形大,有形細,無形多,有形少,無形強,有形弱,無形實,有形虛。有形者遂事也,無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者樸也。有形則有聲,無形則無聲,有形產於無形,故無形者有形之始也。廣厚有名,有名者貴全也;儉薄無名,無名者賤輕也;殷富有名,有名尊寵也;貧寡無名,無名卑弱也;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無名,無名者隱約也;有餘者有名,有名者高賢也;不足者無名,無名者任下也。有功即有名,無功即無名,有名產於無名,無名者有名之母也,天之道有無相生也,難易相成也。是以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復於道,功名長久,終身無咎,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聖人自謂孤寡,歸其根本。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古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離情,言不出行,行出無容,言而不文,其衣致,神德不全於身者,不知何遠之能壞,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飢虎可尾也,而況於人?體道者佚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功,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箠策繁用者,非致遠之御也,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故能因則大,作即細,能守則固,為即敗。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任一人之材,難以至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循道理之數,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聽失於非譽,目淫於綵女,禮亶不足以放愛,誠心可以懷遠,故兵莫憯乎志,鏌為下寇,莫大於陰陽,而枹鼓為細,所謂大寇伏尸不言節,中寇藏於山,小寇遯於民間。故曰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去彼取此,天殃不起。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愉者萬物之祖也,三者行則淪於無形。無形者,一之謂也,一者,無心合於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無,實生於虛。音之數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數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色之數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嘏,察於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樸,其散也、渾兮其若濁,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雲,若無而有,若亡而存。


 


  老子曰:萬物之摠,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繩,曲因其常。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喑,驚怖為狂,憂悲焦心,疾乃成積,人能除此五者,即合於神明。神明者,得其內,得其內者,五藏寧,思慮平,耳目聰明,筋骨勁強,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匱,無所太過,無所不逮。天下莫柔弱於水,水為道也,廣不可極,深不可測,長極無窮,遠淪無涯,息耗減益,過於不訾,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無私好,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不可得而窮極,微不可得而把握,擊之不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灼之不熏,淖約流循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淪天下,有餘不足,任天下取與,稟受萬物而無所先後,無私無公,與天地洪同,是謂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卓約潤滑也,故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夫無形者,物之太祖,無音者,類之太宗,真人者,通於靈府,與造化者為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如神。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其唯心行也。萬物有所生而獨如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守其門,故能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知。


 


  老子曰: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志弱者柔毳安靜,藏於不取,行於不能,澹然無為,動不失時,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託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剛,力無不勝敵無不陵,應化揆時,莫能害之。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柔即剛,積弱即強,觀其所積,以知存亡。強勝不若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強則裂,齒堅於舌而先斃,故「柔弱者生之幹也,堅強者死之徒。」先唱者窮之路,後動者達之原。夫執道以耦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何即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所謂後者,調其數而合其時,時之變則,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及,日迴月周,時不與人遊,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貴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故聖人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守清道,拘雌節,因循而應變,常後而不先,柔弱以靜,安徐以定,大堅固不能與爭也。


 


  老子曰:機械之心藏於中,即純白之不粹。其衣煖而無綵,其兵鈍而無刃,行蹎蹎。視瞑瞑,立井而飲,耕田而食,不布施,不求德,高下不相傾,長短不相形,風齊於俗可隨也,事周於能易為也,矜偽以惑世,軻行以迷眾,聖人不以為俗。


 


 


卷第二精誠


 


  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陰陽和,非有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萬物生矣。夫道者,藏精於內,栖神於心,靜漠恬惔,悅穆胸中,廓然無形,寂然無聲。官府若無事,朝廷若無人,無隱士,無逸民,無勞役,無怨刑,天下莫不仰上之象,主之旨,絕國殊俗莫不重譯而至,非家至而人見之也,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故賞善罰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誠也。令雖明不能獨行,必待精誠,故摠道以被民弗從者,精誠弗包也。


 


  老子曰:天設日月,列星辰,張四時,調陰陽。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萬物亡。此謂神明。是故聖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見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禍也,不見其所由而禍除。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日計不足,歲計有餘,寂然無聲,一言而大動天下,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故精誠內形,氣動於天,景星見,黃龍下,鳳皇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波涌;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乘,晝明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與人,有以相通,故國之沮亡也,天文變,世或亂,虹蜺見,萬物有以相連,精氣有以相薄,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為也,不可以強力致也。故大人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懷天心,抱地氣,執沖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變易習俗,民化遷善,若生諸己,能以神化者也。


 


  老子曰: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為而不成,死生同域,不可脅凌,又況官天地,懷萬物,返造化,含至和,而已未嘗死者也。精誠形乎內,而外喻於人心,此不傳之道也。聖人在上,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君臣乖心,倍譎見于天,神氣相應,微矣,此謂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夫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者能有之,卻走馬以糞,車軌不接於遠方之外,是謂坐馳陸沉。天道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餘,詘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凶。是故以智為治者難以持國,唯同乎大和而持自然應者,為能有之。


 


  老子曰:夫道之與德,若圍之與革,遠之即近,近之即,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是故聖人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不物而不傷。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故通於大和者,闇若醇醉而甘臥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


 


  老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別男女,明上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闇,輔佐公而不阿,田者讓畔,道不拾遺,市不預賈,故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豐昌,鳳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虙犧氏之王天下,枕方寢繩,殺秋約冬,負方州,抱員天,陰陽所擁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東,視瞑瞑,行蹎蹎,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汎然,不知所本,罔養不知所如往,當此之時,禽獸蟲蛇無不懷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至黃帝要繆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其功,不揚其名,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何即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


 


  老子曰:天不定,日月無所載,地不定,草木無所立,身不寧,是非無所形,是故有真人而後有真智,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與?積惠重貨,使萬民欣欣,人樂其生者,仁也;舉大功,顯令名,體君臣,正上下,明親疏,存危國,繼絕世,立無後者,義也;閉九竅,藏志意,棄聰明,反無識,芒然仿佯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含陰吐陽而與萬物同和者,德也。是故道散而為德,德溢而為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矣。


 


  老子曰:神越者言華,德蕩者行偽,至精芒乎中,而言行觀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也。精有愁盡而行無窮極,所守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風,是故聖人內脩道術而不外飾仁義,知九竅四支之宜,而遊乎精神之和,此聖人之游也。


 


  老子曰:若夫聖人之游也,即動乎至虛,游心乎太無,馳於方外,行於無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拘於世,不繫於俗。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不過,賢人所以矯世者,聖人不觀。夫人拘於世俗,必形繫而神泄,故不免於別,使我可拘係者,必其命有在外者。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馳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懷其仁誠之心,甘雨以時,五穀蕃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養民以公,威厲以誠,法省不煩,教化如神,法寬刑緩,囹圄空虛,天下一俗,莫懷姦心,此聖人之思也。夫上好取而無量,即下貪功而無讓,民貧苦而分爭生,事力勞而無功,智詐萌生,盜賊滋彰,上下相怨,號令不行,夫水濁者魚噞,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即下多詐,上煩擾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無以異於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聖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贍,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懷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誠,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影之像形,所脩者本也。


 


  老子曰:精神越於外,智慮蕩於內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故「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此言精誠發於內,神氣動於天也。


 


  老子曰: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極自然至精之感,弗召自來,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知所為者而功自成,待目而照見,待言而使命,其於治難矣。皋陶喑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有貴乎言者也,師曠瞽而為太宰,晉國無亂政,有貴乎見者也。不言之令,不視之見,聖人所以為師也,民之化上,不從其言從其所行,故人君好勇,弗使鬥爭而國家多難,其漸必有劫殺之亂矣。人君好色,弗使風議而國家昏亂,其積至於淫泆之難,故聖人精誠別於內,好憎明於外,出言以副情,發號以明指。是故刑罰不足以移風,殺戮不足以禁姦,唯神化為貴,精至為神,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故君子者,其猶射者也,於此毫末,於彼尋丈矣!故理人者,慎所以感之。


 


  老子曰:懸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誠心不抱,故聽其音則知其風,觀其樂即知其俗,見其俗即知其化。夫抱真效誠者,感動天地,神踰方外,令行禁止,誠通其道而達其意,雖無一言,天下萬民、禽獸、鬼神與之變化。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為非,其下賞賢而罰暴。


 


  老子曰:大道無為,無為即無有,無有者不居也,不居者即處無形,無形者不動,不動者無言也,無言者即靜而無聲無形,無聲無形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謂微妙,是謂至神,「綿綿若存」,「是謂天地根。」道無聲,故聖人強為之形,以一句為名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多以少為始,天子以天地為品,以萬物為資,功德至大,勢名至貴,二德之美與天地配,故不可不軌大道以為天下母。


 


  老子曰:振窮補急則名生利起,除害即功成,世無災害,雖聖無所施其德,上下和睦,雖賢無所立其功。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誠施無窮之智,寢說而不言天下莫知貴其不言者,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著於竹帛,鏤於金石,可傳於人者,皆其麤也。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末世之學者,不知道之所體一德之所摠要取成事之跡跪坐而言之,雖博學多聞,不免於亂。


 


  老子曰: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說道。聖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情甚於●呼,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誠在令外也。聖人在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動於上不應於下者,情令殊也。三月嬰兒未知利害,而慈母愛之愈篤者,情也。故言之用者變,變乎小哉,不言之用者變,變乎大哉。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於內,感動應乎外,賢聖之化也。


 


  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違其難也。君子之憯怛非正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


 


  老子曰:勇士一呼,三軍皆辟,其出之誠,唱而不和,意而不載,中必有不合者也。不下席而匡天下者,求諸己也,故說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感乎心發而成形,精之至者可形接,不可以照期。


 


  老子曰:言有宗,事有本,失其宗本,伎能雖多,不如寡言。害眾著倕而使斷其指,以期大巧之不可為也,故匠人智為,不以能以時,閉不知閉也,故必杜而後開。


 


  老子曰:聖人之從事也,所由異路而同歸,存亡定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故秦楚燕魏之歌,異傳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皆哀。夫歌者樂之微,哭者哀之效也,愔於中,發於外,故在所以感之矣。聖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澤之所及亦遠矣。


 


  老子曰:人無為而治,有為也即傷。無為而治者,為無為,為者不能無為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人無言而神,有言即傷。無言乏神者,載無言,則傷有神之神者。


 


  文子曰:名可強立,功可強成。昔南榮疇恥聖道而獨亡於己,南見老子,受教一言,精神曉靈,屯閔脩達,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是以明照海內,名立後世,智略天地,察分秋毫,稱譽華語,至今不休,此謂名可強立也。故田者不強,囷倉不滿,官御不勵,誠心不精,將相不強,功烈不成,王侯懈怠,汎世無名。至人潛行,譬猶雷霆之藏也,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進退無難,無所不通。夫至人精誠內形,德流四方,見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憂若有喪。夫「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故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聖人之法,始於不可見,終於不可及,處於不傾之地,積於不盡之倉,載於不竭之府。出令如流水之原,使民於不爭之官,開必得之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大人行可說之政,而人莫不順其命,命順則從,小而致大,命逆則以善為害,以成為敗。夫所謂大丈夫者,內強而外明,內強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無不覆載,日月無不照明。大人以善示人,不變其故,不易其常,天下聽令,如草從風。政失於春,歲星盈縮,不居其常;政失於夏,熒惑逆行;政失於秋,太白不當,出入無常;政失於冬,辰星不效其鄉,四時失政,鎮星搖蕩,日月見謫,五星悖亂,彗星出。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時,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國家寧康。


 


 


卷第三九守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渾而為一,寂然清澄,重濁為地,精微為天,離而為四時,分而為陰陽,精氣為人,粗氣為蟲,剛柔相成,萬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於俗,不誘於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逆之死,順之生,故靜漠者神明之宅,虛無者道之所居。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骨骸者所稟於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曰:人受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脈,三月而,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肝主目,腎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膽主口,外為表,中為裏,頭員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人有取與喜怒,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雨,肝為雷,人與天地相類,而心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日月失行,薄蝕無光,風雨非時,毀折生災,五星失行,州國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閎以大,尚由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燻而不息?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是故聖人守內而不失外。夫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氣專乎內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則耳目清而聽視聰達,聽視聰達謂之明。五藏能屬於心而無離,則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哀氣不能襲,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血氣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於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血氣滔蕩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故聖人愛而不越。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無所誘慕,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寧,精神內守形骸而不越,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禍福之間何足見也,故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生創,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故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生生之厚,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天地運而相通,萬物摠而為一,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辭也,賤之不可憎也,貴之不可喜也,因其資而寧之,弗敢極弗敢極也,即至樂極也。


 


守虛


 


  老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夫哀樂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過,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以聖人遵之不敢越也。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無所親,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於己,故曰至神。神則以求無不待也,以為無不成也。


守無


 


  老子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齊生死則意不懾,同變化則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橈之柱,行無關之途,稟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無往而不遂,無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義,不可懸以利,君子死義,不可以富貴留也,為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況於無為者乎!無為者即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影柱,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夫無以天下為者,學之建鼓也。


 


守平


 


  老子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比之身則賤,故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適情辭餘,不貪得,不多積,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無好憎,是謂大通,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為而不成。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懸以利,通內外之符者,不可誘以勢,無外之外,至大,無內之內,至貴,能知大貴,何往不遂。


 


守易


 


  老子曰:古之為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無益於性者不以累德,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不縱身肆意而制度,可以為天下儀,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適情而行,餘天下而不有,委萬物而不利,豈為貧富貴賤失其性命哉!永若然者,可謂能體道矣。


 


守清


 


  老子曰:人受氣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鼻口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溫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所以為制者異。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人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澄水,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於不用也。夫鑒明者則塵垢不汙也,神清者嗜欲不誤也,故心有所至,則神慨然在之,反之於虛,則消躁藏息矣,此聖人之遊。故治天下者,必達性命之情而後可也。


 


守真


 


  老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汙之心無由生也,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不以越行求之,誠達性命之情,仁義因附。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澹然無事,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辯者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恐,此真人之遊也。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不達此道者,雖知統天地,明照日月,辯解連環,辭潤金石,猶無益於天下也,故聖人不失所守。


 


守靜


 


  老子曰:靜漠恬惔,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鬱滯,五藏無積氣,禍福不能矯滑,非譽不能塵垢,非有其世,孰能濟焉,有其才不遇其時,身猶不能脫,又況無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金玉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則大有所忘。今萬物之來,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雖欲勿稟,其可得乎?今盆水若清之經日,乃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能見方圓也,人之精神難清而易濁,猶盆水也。


 


守法


 


  老子曰:上聖法天,其次尚賢,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賢者癡惑之原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虛靜為王,虛無不受,靜無不持,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故聖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故曰勿撓勿纓,萬物將自清,勿驚勿駭,萬物將自理,是謂天道也。


 


守弱


 


  老子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國為家,以萬物為畜,懷天下之大,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用心奢廣,譬猶飄風暴雨,不可長久。是以聖人以道鎮之,執一無為而不損沖氣,見小守柔,退而勿有,法於江海,江海不為,故功名自化,弗強,故能成其王,為天下牝,故能神不死,自愛,故能成其貴,萬乘之勢,以萬物為功名,權任至重,不可自輕,自輕則功名不成。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為主,故聖人以道邪天下,柔弱微妙者見小也,儉嗇損缺者見少也,見小故能成其大,見少故能成其美。天之道,抑高而舉下,損有餘奉不足,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聖人卑謙,清靜辭讓者見下也,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見下故能致其高,見不足故能成其賢,矜者不立,奢者不長,強梁者死,滿溢者亡,飄風暴雨不終日,小谷不能須臾盈,飄風暴雨行強梁之氣,故不能久而滅,小谷處強梁之地,故不得不奪,是以聖人執雌牝,去奢驕,不敢行強梁之氣,執雌牝,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驕,故能長久。


 


  老子曰:天道極即反,盈即損,日月是也。聖人日損而沖氣不敢自滿,日進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惡下,好得而惡亡,好利而惡病,好尊而惡卑,好貴而惡賤,眾人為之,故不能成,執之,故不能得。是以聖人法天,弗為而成,弗執而得,與人同情而異道,故能長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沖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老子曰:聖人與陰俱閑,與陽俱開,能至於無樂也,即無不樂也,無不樂即至樂極矣。是以內樂外,不以外樂內,故有自樂也,即有自志貴乎天下,所以然者,因而為天下之要也。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則萬物備矣。故達於心術之論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勢而尊,不須財而富,不須力而強,不利貨財,不貪世名,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傷矣,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其生貪叨多欲之人,莫宜乎勢利,誘慕乎名位,幾以過人之知,位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遠,久淫而不還,形閑中拒,即無由入矣,是以時有盲忘自失之患。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以老,是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如此則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之變無不應也。


 


守樸


 


  老子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治其內不治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而復樸,體本抱神,以遊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機械智巧,不載於心,審於無假,不與物遷,見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專於內,通達禍福於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不學而知,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燿,如影之效,以道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虛,清靜而無,以千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宗。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大渾之樸,立至精之中,其寢不夢,其智不萌,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千道。使精神暢達而不失於元,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即是合而生時於心者也。故形有靡而神未嘗化,以不化應化,千變萬轉而未始有極,化者復歸於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俱生者未嘗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遊純粹素道。


 


 


卷第四符言


 


  老子曰: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天地而無表裏,洞同覆蓋而無所,是故體道者,不怒不喜,其坐無慮,寢而不夢,見物而名,事至而應。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見譽而為善,立而為賢,即治不順理而事不順時,治不順理則多責,事不順時則無功,妄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責,事敗足以滅身。


  老子曰: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始於無形,動於不得已,欲福先無禍,欲利先遠害。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寧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亂,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剝,其角美者身必殺,甘泉必竭,直木必伐,華榮之言後為愆,石有玉傷其山,黔首之患固在言。


 


  老子曰:時之行動以從,不知道者福為禍。天為蓋,地為軫,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軫,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陳彼五行必有勝,天之所覆無不稱,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自賊。夫好事者未嘗不中,爭利者未嘗不窮,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所好反自為禍。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土處下不爭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爭疾,故去而不遲。「是以聖人無執故無失,無為故無敗。」


 


  老子曰:一言不可窮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諸侯雄也,四言天下雙也。貞信則不可窮,道德則天下宗,舉賢德,諸侯雄,惡少愛眾天下雙。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飲食不節,簡賤其身,病共殺之,樂得無已,好求不止,刑共殺之,以寡犯眾,以弱凌強,兵共殺之。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來矣。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禍福,治心術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貪無用,適情性即欲不過節。不惑禍福即動靜順,理不妄喜怒即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過節即養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不能使禍無至,信己之不智,而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讓。禍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來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是故閑居而心樂,無為而治。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以未有,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脩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治未固於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者未免於無非,而急求名者必剉,故福莫大於無禍,利莫大於不喪。故「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道不可以勸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故嘗無禍不嘗有福,嘗無罪不嘗有功。道曰芒芒昧昧,從天之威,與天同氣無思慮也,無設儲也,來者不迎,去者不將,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眾枉,不失其直,與天下並流,不離其域,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內無奇福,外無奇禍,故禍福不生,焉有人賊。故至德言同賂,事同福,上下一心,無歧道旁見者,退章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向方矣。


 


  老子曰:為善即勸,為不善即觀,勸即生責,觀即生患,故道不可以進而求名,可以退而脩身。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見求譽,治隨自然,己無所與,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通,有智而無為與無智同功,有能而無事與無能同德,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達而人才滅矣。人與道不兩明,人愛名即不用道,道勝人即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


 


  老子曰:使信士分財,不如定分而探籌,何則?有心者之於平,不如無心者。使廉士守財,不如閉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於廉,不如無欲者也。人舉其疵則怨,鑑見其醜則自喜,人能接物而不與己,則免於累矣。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寶幣,必以卑辭。幣單而欲不厭,卑體免辭,論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約定而反先日,是以君子不外飾仁義,而內脩道術。脩其境內之事,盡其地方,勸民守死,堅其城郭,上下一心,與之守社稷,即為飾者不伐無罪,為利者不攻難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老子曰:聖人不勝其心,眾人不勝其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故聖人捐欲而從性。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說之,不離利害,嗜欲也,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觀之,欲不可勝亦明矣。


 


  老子曰: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內在己者得,而邪氣無由入。飾其外,傷其內,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無須臾忘為賢者,必困其性,百步之中忘其為容者,必累其形,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荄,能兩美者天下無之。


 


  老子曰: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賜,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天地無與也,故無奪也,無德也,無怨也。善怒者必多怨,善與者必善奪,唯隨天地之自然而能勝理。故譽見即毀隨之,善見即惡從之,利為害始,福為禍先,不求利即無害,不求福即無禍,身以全為常,富貴其寄也。


 


  老子曰:聖人無屈奇之服,詭異之行,服不雜,行不觀,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辱,異而不怪,同用無以名之,是謂大通。


 


  老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反也,時之去不可足而援也,故聖人不進而求,不退而讓,隨時三年,時去我走,去時三年,時在我後,無去無就,中立其所。天道無親,唯德是與,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中心其恬,不累其德,狗吠不驚,自信其情,誠無非分,故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帝王之崩藏骸於野,其祭也祀之於明堂,神貴於形也,故神制形則從,形勝神則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大通。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是以謙而能樂,靜而能澹。以數筭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脩此三者怨不作,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